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国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

导  师: 曹智频

学科专业: A01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传入、发展到鼎盛,直至衰退和现代的复兴,佛教没有因时间的漫长而泯灭,相反它已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佛教的成功可视为传播上的成功。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展开佛学研究,从传播制度、媒介、操作层面上解释佛教思想何以取得如此的传播效果,以及在当代新媒体下实现复兴的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的话题,试图研究佛学在历史上的实现途径,并探索现代社会中佛学的传播。对佛教传播进行历时性考察,从传播受众的分析可知,传播对象首先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这其中有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原因,因此佛教的传播路径是从社会上层往下层传播这一途径;对传播地域分析可知,其传入之初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其传播地域是从社会中心向社会边缘地区进行。同时佛教思想中彼岸化的情感归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关注此岸化精神诉求的补充。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与传播媒介的应用有紧密的联系。口头语和祭祀法会等非物质形式传播媒介与纸张、石块等物质性传播媒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物质形式传播媒介分析,物质媒介是承载佛教教义的具体材料,如石头、纸张、羊皮、竹简等,传播媒介分为两种,有利于空间上的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伸的媒介,而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播媒介,两种皆有,因此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初首先依附于本土文化,对规仪制度和戒律进行分析,其经典教义以及规仪制度和戒律,都有依附于当时流行的道教和儒学的趋势,从寺庙建设和佛像雕塑中也可看出对于道教传播形式的模仿。在后期,对佛教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观改变的分析,佛教的成功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自身价值观的转移,精神追求的改变,从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社会风俗,并最终最为本土主流文化而存在。本文将做佛学实现途径的性质研究,同时考察佛教传播的得失,并为佛学的当下续存提供注脚。在佛学的现代价值日益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讨论佛教传播的实现途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佛教传播 实现路径 传播媒介

分 类 号: [B948]

领  域: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赵燕兰
作者 郑苑妃
作者 黄家勇
作者 李立志
作者 史丽萍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