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徐明真
学科专业: E0205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
摘 要: 试论《猎枪》的主人公三杉穰介——以其维持现状心理、孤独及普遍性为中心作家井上靖无论在作家素质上还是在作品数量上,都可以说是日本作家中的一个代表,被评价为可以与夏目漱石和岛崎藤村并列的、日本鲜有的国民文学家。早在学生时代井上靖就已经开始了诗及小说的文学创作,但其小说大都是投稿应征性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中日战争爆发后,井上靖停止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且持续了十一年之久。战后的1948年,他重新开始了小说作品的创作。井上靖的新作品巧妙的融合了纯文学的深刻主题思想和大众文学的可读性,被誉为中间小说的杰作,发表后在读者中风靡一时。而《猎枪》作为井上靖在战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宣告他作为小说家正式步入文坛。在小说的情节上,开头首先介绍了讲述人“我”发表散文诗《猎枪》和收到一个自称为“三杉”的男人的来信的经过。他的信中还附上了寄给他的三位女性的信件,并由此展开了一段恋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三杉,三杉的妻子以及他的情人。通过这个故事充分传达了三杉心理的深刻的孤独。本论正是通过恋爱故事中体现的三杉的人性特征背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三杉的孤独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作家创作背景中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而揭示出主人公三杉的时代普遍性。本论部分首先探讨在三角恋爱关系中体现的三杉的人性特征。首先从书信体的构成特色入手,对分别在阿绿和彩子的信中出现的三杉的态度与行为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他的人性特征。对于妻子阿绿,三杉表现出的是“不关心”的处理方式。三杉虽然不爱阿绿,但却没有因为爱上他人而要求与阿绿离婚。这给阿绿带来的一丝幻想的余地,即也许和丈夫还有修复的可能。与此同时,三杉对阿绿刻意表现出的令人厌恶的行为予以漠视,这又再次引发了阿绿的恨意。三杉对阿绿的爱与恨、顺从与反抗、给予了无差别的“不关心”,这使阿绿对温馨家庭的期待破灭,最终陷入自暴自弃的生活中。恨意无法发泄的阿绿选择了对抢走丈夫感情的姐姐、彩子进行复仇,并认为是自己逼死了她。另一角度,三杉对于情人彩子采取的是“不作为”的处理方式。即消极的处理爱情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逃避彩子的感情和彩子立场的感受。向彩子求爱成功后的三杉选择了地下恋情这一方式,把两人的爱情放在了不能接受祝福的、不能为世人所知的角落。对于彩子隐藏了关于她感情的秘密,三杉也选择了逃避,即便彩子有可能是在利用自己的感情。三杉的这种“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彩子对于长久以来信任自己、为自己带来欢乐的妹妹阿绿的罪恶感,以及对利用三杉的爱情、不能给予他同等爱情回报的负罪感。十三年来在这两方面的重压之下的彩子只是苟延残喘,最后在前夫门田礼一郎的再婚的打击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疲惫不堪的生命。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支撑三杉“不关心”“不作为”的人性特征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人性特征的本质。首先“不关心”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表面和谐的生活状态的重视。三杉的表面和谐的生活是指他保持体面的中产阶级绅士般的家庭生活的同时,在暗地里还持有一份私情。与重视这种“和谐”相对的,他的“不作为”体现的是对于失去的一种恐惧,即害怕失去彩子的爱情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生活。与彩子之间的爱情对于三杉而言是填补自己空虚感情世界的依托。三杉对于彩子的内心的逃避突出了他害怕失去的心理。对于和谐表面的重视和对失去的恐惧从正反两面验证了三杉的维持现状的心理。“不关心”并不是真的毫不在意、没想法,“不作为”也不是不想作为,不想得到真爱,都是为了维持生活的现状而采取的手段。三杉维持现状的心理的确起到了维持现状的效果,但同时给两位女性造成了悲剧后果,还使自己处在分裂的生活状态。三杉维持着一种和妻子阿绿、情人彩子的双面生活,不同场合要表现不同的面目。为了维持这种两面性的生活,他还不得不作出偏离、背离他本心的选择。这种即便陷入分裂状态依然要维持现状的心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自我优先的利己主义。三杉的现状维持心理只关注到了自身角度的“和谐”现状,并优先的维持住了这种“和谐”。但这却给阿绿和彩子带来了生活上的不幸。阿绿本是一个对家庭充满幻想的热情开朗的女孩却陷入了自暴自弃的生活,彩子则因为苦于重重负罪感而最终自杀。和这种自我本位的利己主义本质相伴随的就是三杉所感受到的不可救药的孤独。依靠利己主义的行为三杉成功维持了现有生活,但为了掩饰由此造成的分裂而虚伪的生活状态,三杉只能戴着面具和他人接触,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三杉挣扎在这样的孤独中,寄希望于在彩子爱情中得到救赎。可一次次失望的结果只是不断的加深了自己的孤独,落入孤独的恶性循环当中。所以说三杉的孤独是源自于利己主义的,自作自受的孤独、无可救药的孤独。对于作者设定这样一个悲剧的人物只是为了突出这个恋爱故事还是另有深意,本文将其与小说创作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通过对作家的创作年谱的调查,可以了解《猎枪》是于1948年脱稿、1949年发表的作品。在此之前的井上靖度过了十一年的创作空白期,这一时期的积累也为他日后的爆发性的创作灵感做足准备。作者选择在1948年进行战后首作----《猎枪》的创作也是与作者对于这一充满不安定与未知的特定时期的感触密切相关。也因为这样,作品中的时代背景被作家明确的设定为1934年—1947年的日本社会。这也符合井上靖现代小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对社会时代特征、社会思潮的关注这一特点。而井上靖自己关于小说创作的看法中也认为可以通过小说的故事性设定来追踪人物的特性。所以说通过《猎枪》中的恋爱故事是可以追踪它的主人公的特性或者说时代性的。再者,基于作家作为报社记者的工作经历,井上靖在报社工作中培养的对于社会心理的敏锐洞察力也得到认可。因此《猎枪》中作者设定的时代背景与主人公心理之间的关联是无可否认的。在文本中通过火灾和空袭这种社会性场景的描绘,主人公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得以展现。三杉也正是受这种动荡社会影响的社会成员之一。三杉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流社会精英分子,内心真正感受到的却是生活上的分裂状态与无限的孤独。作者做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出于对孤独的人物的一贯偏好。孤独可以说是井上靖文学作品的一贯主题,抱有孤独心理的主人公经常在他的现代小说和历史小说中出现。在《猎枪》之后发表的《斗牛》、《暗潮》等现代小说以及《天平之甍》、《孔子》等作品中,主人公均是走在各自人生道路上的孤独者。但作者对于他们身上的孤独特质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些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井上靖对于主人公孤独的一种钦佩之情,如《天平之甍》《孔子》,而对于三杉的孤独本质,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悲哀和批判的态度。作家对三杉这种孤独心理要素的刻画暗示着人物的时代普遍性。三杉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在社会普遍观念的框架下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自己的言行有着较高的要求。即便在个人想法与社会普遍观念并不一致的情况下,他所采取的行为仍不会公开违反这种普遍观念。三杉的这种对于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表现了在那一动荡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行为上的小心谨慎。因为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对于异常事物的出现尤为敏感。与此相关的还有根源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自我防卫意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孕育了不安的心理,人们由于对未来无法预料、对自己的命运不能主动掌控,只能固守于眼前已有的生活。为了使这种生活状态不再恶化下去,人们开始拒绝改变。这是因为处在难以预料的社会环境中,无法保证变化会带来好的结果。这种防卫意识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信任他人的成本自然变高,与其担心被背叛不如一开始就加以设防。通过三杉这个人物的普遍性的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可以看出井上靖对这一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的冷静观察。
分 类 号: [I313.074]
领 域: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