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

导  师: 龙志和

学科专业: B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生产要素投入的空间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突出。2002年底,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区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被提了出来。此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逐渐形成。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是否逐渐缩小(是否存在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我国区域经济差收敛特征和收敛机制如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为体现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性差异,本文在空间单元划分上采用两级划分,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直辖市)和县(县级市)作为基本区域单元、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中等尺度的区域单元,对我国省区(1978~2009年)、城市(1990~2009年)和县域经济(2000~2009)的收敛特征和收敛机制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考虑到地区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本文放松地区间完全独立的假定,以地区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为前提,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进行经济收敛实证分析。本文实证分析的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第一,采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城市以及县域经济的σ收敛和β收敛分别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我国省区、城市和县域经济是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第二,比较我国省区、城市以及县域经济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第三,提出一个经济收敛机制的逻辑框架,阐述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与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扩散如何共同对经济收敛进行作用,并采用Dowrick和Rogers(2002)的实证分析框架研究我国省区、城市以及县域经济的收敛机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在考察期内,我国省区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存在条件β收敛;城市和县域经济不存在σ收敛,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于省区、城市和县域经济这三组研究样本,邻近地区之间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对其经济差异的缩小起到了促进作用,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散化。2.我国省区、城市和县域经济具有不同的收敛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表现形式:首先,从σ收敛来看,省区、城市和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截然不同,县域经济差异显著扩大,城市经济差异和省区经济差异近几年略有缩小。其次,从β收敛来看,在考察期内,省区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各省区的初始经济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我国省区经济既不存在确定的绝对β收敛,也不存在明显的发散趋势,而城市和县域经济均存在绝对β收敛,这说明了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是省区经济不趋于收敛的主要原因。再次,从空间相关性的表现形式来看,省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均表现为正向的空间滞后相关和正向的空间误差相关,省区经济以前者为主,县域经济以后者为主,城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滞后自相关和正向的空间误差自相关,以后者为主。换言之,对我国城市经济而言,邻近的城市对共同(或对方经济中的)外生冲击所表现出的空间相关性是一种互补性的,但一个城市的经济行为受其邻近城市经济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二者是竞争性的关系。省区和县域经济间表现出的空间相关性则主要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最后,从条件β收敛模型中代表经济结构特征的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资本投入对省区和城市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三次产业中,农业对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大,工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无论在城市还是县域经济中,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说明无论是我国城市还是县域经济,可能开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红利可能已经消失。3.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技术扩散),本文对我国省区、城市以及县域经济的收敛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省区、城市以及县域经济的收敛机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省区经济具有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但是不存在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城市和县域经济收敛都应归因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收敛机制的共同作用;对于城市经济收敛而言,技术扩散的作用比较明显,对于县域经济而言,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作用比较明显。

关 键 词: 收敛 收敛 经济收敛机制 空间相关性 截止距离

分 类 号: [F127;F224]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黄砚玲
作者 潘丽丽
作者 徐林清
作者 龙志和
作者 刘君德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机构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机构 中山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