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灾难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导  师: 莫爱屏

学科专业: E021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本论文尝试采用范代克的新闻宏观结构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两篇分别摘自《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而揭示不易被察觉的潜在意识形态。自20世纪70年代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以来,批评语言学家就一直致力于揭示语篇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及权利关系。大众语篇一直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包括新闻,官方报告和政治演讲等。但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新闻。本论文选取灾难新闻作为分析对象以期拓展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灾难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受灾情况,赈灾措施,灾害原因等这些看似客观的信息。论文采用范代克的新闻宏观结构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选取的文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分别从宏观的主题结构和微观的语言学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宏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是主题结构选择,微观层面包括词汇分类,及物性,转换,转述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同其他大众语篇一样,灾难报道中也潜藏着意识形态。分析发现,通过对地震不同方面的侧重,《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发挥灾难新闻报道积极(知识传播,鼓励,警示功能)或消极功能(破坏,瓦解,煽情功能)方面侧重不同。《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唯一权威性英文综合报纸,在报道中鼓励受灾群众;《纽约时报》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美国报纸,在报道中大量渲染灾区灾难性场景,描绘一副混乱无秩序的画面,破坏中国政府形象,对中国政府的抗灾措施,媒体公信力等都发起质疑。通过上述的理论阐述和对新闻报道的实例分析,本文一方面验证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对灾难新闻语篇的可适用性:语言不是中立的媒介,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意识形态对于语言的作用,本文试图为读者提供一种不同的分析语言的视角,即批评性阅读方法,以期帮助读者提高对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的敏感度,从而能够在阅读国外新闻时增强判断力。同样,这种批评性理解文本的方式也可以使传媒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认识新闻背后的涵义,对传媒翻译具有启示作用。

关 键 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宏观结构 功能语法 灾难新闻语篇

分 类 号: [G212]

领  域: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张智慧
作者 周晓红
作者 田叶
作者 叶薇
作者 尹燕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