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20世纪80年代初和新世纪小说翻译的规范个案比较研究

导  师: 穆雷;王斌华

学科专业: E021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有助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述。以此为方法论背景,本论文以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文本内和文本外因素着手,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一是施咸荣1983年译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一是孙仲旭2007年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本论文描述了两译本中体现的部分规律性特征,并考察这两种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有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解释翻译现象。通过对两部译作的对比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从结构规范的角度来看,施译中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征,单句的长度与原文基本一致,但是孙译本则把单句以意群为意义单位合并为长句。不过,施译本中出现了用符号代替原文语言材料的现象,孙译本中则没有此类翻译现象。但是,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八十年代初的施译本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异质因素,新世纪初的孙译本较多地倾向于目的语文化中的文本结构。2)从文本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原文典型的口语体特点在施译本中得到较多的保留,孙译本的语体级别则高于原文,因为在孙译本中较多地运用了长句和四字词语。另外,施译本将原文中的比喻和夸张的语言完全直译到目的语中,给目的语读者以语言表达的新鲜感,而孙译本则较多地采用了目的语中现成的表达方式,便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在处理原文中的粗俗语言材料时,施译本用符号代替原文中六处特别粗俗的语言材料,保留了原文语言材料的潜在意义,而孙译本则明确翻译出原文的文本内容。所以,从文本语体和语言的角度来看,八十年代初的施译本中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异质因素,新世纪初的孙译本较多地体现了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规范。从预先规范的角度来看,八十年代初的施译本倾向于翻译的充分性,并适当兼顾译文的可接受性;而新世纪的孙译本则倾向于翻译的可接受性,并适当兼顾译文的充分性。另外,通过考察两个翻译活动的文本外因素,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从初始规范的角度来看,两个译本均是从源语即英语直接翻译,没有借助于第三种语言。此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翻译出版物类型单一;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翻译出版物类型多样。

关 键 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预先规范 初始规范 操作规范 社会文化因素

分 类 号: [I046;I206.7]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贾菁岚
作者 张艳莹
作者 吴潜龙
作者 刘戈
作者 方静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