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比较萧乾的自译作品与他译作品

导  师: 伍小龙

学科专业: E02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20世纪被称为“翻译的时代”,然而与翻译的各个方面被人们广泛探索的繁盛景象相比,自译现象近年来才逐渐开始在国外得到较多的关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国内不乏优秀的自写自译的翻译家。翻译的起始规范主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中采用接近原文还是接近读者的策略。在阅读了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家萧乾先生的一些自译作品与翻译他人的作品之后,笔者发现,萧乾先生在这两类翻译中都采用了接近读者的策略。但有趣的是,在自译作品中,译文无论是在段落、句子、字词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对原文有相当的改动,而在翻译他人的作品中改动却相对较少。因而本论文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萧乾先生的这两种翻译的区别。接受美学是一个从读者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接受研究和反应研究两部分。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蕴涵了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读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实现了作品众多潜在意义中的一部分。本文利用该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期待视野,美学距离,文本召唤结构,具体化等,来讨论萧乾先生的自译作品和翻译他人的作品中的不同之处。笔者发现萧乾先生在这两类作品中都很观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对原文有一定的具体化,但是他在自译作品中为了观照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惜对文章进行大的增删,而且对原文具体化时,不仅具体化了隐含的内容,还添加了许多其他的信息。造成萧乾先生在翻译中不同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在翻译的“分析”阶段,译者在自译时花费的努力比在翻译他人的作品时少得多。第二,在自译过程中,不像在翻译他人的作品时受到了原作者和自己的世界以及读者的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译者主要受到自己和读者的世界的影响,因此能对读者的期待视野体现出更多的观照。第三,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受到更强烈的“自我完善”的心理影响。这三个因素使自译者享有更多的自由,因而对原文改变较大。分析了区别和造成区别的主要因素后,笔者尝试总结其给翻译带来的启示。笔者认为,第一,译者对他人作品的解读总是受到自己的期待视野的影响,加上其他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种译本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再者由于各个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不断地改变,重译是必要的。第二,自译文学带有更多创作的特征。第三,笔者认为译者在为了使译文更好的情况下,可以对译文做适当的改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描述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时表现出来的区别,并探讨造成区别的可能原因,是笔者的一个崭新的尝试,其中必有许多不足,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自译现象能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关 键 词: 自译 萧乾 接受美学 比较 原因

分 类 号: [I046]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柳琼青
作者 傅琳凌
作者 桑仲刚
作者 陈剑静
作者 朱秀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