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存在的省思

导  师: 陈少华

学科专业: E0106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在当代小说家中,格非的存在一直独特而醒目。他的写作,有着纯粹的文学性,又兼具文体和精神的复杂性。他最初被视为是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沉寂多年之后,近年又回归中国传统,以其优雅的叙事、对人情世事的洞察以及介入现实和历史的强烈愿望,重新进入读者的视野。他对人类原初梦想——乌托邦——的追问与探查,更是激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影响。他的写作正在走向清晰、稳健和宽广,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他所坚持的“存在的勇气”。存在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真正的文学应该是人的存在学。格非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坚持向存在发问,从而保持着对人类精神现状的警觉。他认为,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尚未进入大众意识的真实,作家的使命便是对这种真实进行勘探与发现。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言说:一、探询“存在”还是“不存在”;二、追问“个体如何确证自己的存在”,这是对前者的延伸;三、关注个体的精神存在,赋予个体存在以新的想象图景。存在的主题,关涉着现实、历史、个人的精神困境、乌托邦诗学等方面,格非的写作一直围绕着这些主题而展开。本论文着重通过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格非小说中的基本母题——存在,以及抵达存在的不同路径,并重申人类心中的乌托邦梦想,论及它不朽的价值与意义。论文主体部分以存在主题为内在核心,以格非创作脉络为外在线索,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题为“形式中的隐匿”,主要揭示格非早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中,隐藏着对存在的追问与省思。他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空缺与存在、圈套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它们消解存在,同时也隐喻存在。此时,格非思考主要的是“存在与否”及“如何确证存在”。这使格非的小说充满迷宫的面貌。第二部分总题为“变化中的显现”,主要论述格非创作中变化的原因及对乌托邦的呼应。格非构建起了自己的乌托邦诗学。第三部分总题为“桃花源:抵达存在的路径”,主要剖析格非在创作后期对存在更深入透彻的探询与思考。关于存在,在经历了“存在”还是“不存在”、“如何证明个体存在”等问题的形而上追问之后,格非更直接地面对乌托邦,通过呈现乌托邦的梦想及其实践结果,思考“个体的精神存在如何实现”的主题——通过这个视角,格非为历史和现实找到了新的解码口。乌托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一个永恒的梦想,既是人类对美好、理想、自由境界的渴求,又隐含着人类对现实的逃避、质疑和批判。然而,面对坚硬的现实,乌托邦往往在生活中节节败退,它为人类提供精神栖息地的希望正在变得渺茫。尽管如此,乌托邦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是人类反思现实、想象未来的重要参照。乌托邦里隐藏着人类心灵的秘密和存在的消息。对存在的关注与书写,能使文学获得一种独特的精神维度。本论文在结语部分提出,格非这二十年的写作一直围绕存在这一基本命题展开,对人物存在感、精神性的省思和塑造,是格非小说中简约而终极的主题——这也可以视为一种“深刻的重复”。格非以及他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探询存在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作家开始存在之旅的一个重要代表。

关 键 词: 格非 存在 省思 精神内核 乌托邦

分 类 号: [I207.42]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崔德香
作者 张军民
作者 刘丽红
作者 韩月乡
作者 邵晓丹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深圳大学文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