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牛虻》1953年李俍民译本中的人物变形

导  师: 方开瑞

学科专业: E021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于1897年在美国及英国出版后在西方国家影响不大。然而该书在当时的俄国,随后在苏联引起轰动。1953年李俍民翻译的中文版《牛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界的极大关注。书中主要人物牛虻曾一度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偶像,成为英雄主义的代名词,鼓舞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而书中的主要反面人物蒙太尼里(牛虻的生父)则被定格成阴险狡诈的敌人,屡遭批判和仇恨。后来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牛虻》被当局划入“毒草”之列,据称因其中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及“淫秽描写”而被禁,然而在地下阅读中,该书主人公牛虻的承受痛苦的耐力仍激励着一些读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译者重译《牛虻》,努力呈现书中人物人性化的一面。二十一世纪见证了对《牛虻》的新的演绎。2004年,吴天明执导的同名电视剧开拍,致力于发掘其“爱”与“信仰”的主题,凸现牛虻与情人,及生父之间的伦理故事。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屡遭沉浮,但李俍民的1953年译本的影响依然可感,尤其是译作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似乎已成定格。然而,翻译即改写。在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及诗学的影响下,小说翻译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也许会有别于与原作中的呈现,即人物变形。本文将运用列费维尔的改写理论,从围绕李俍民的1953年《牛虻》中译本所进行的改写着手,从意识形态及诗学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改写的原因,及对人物形象传递造成的影响,即造成怎样的人物变形。

关 键 词: 人物变形 改写 意识形态 诗学

分 类 号: [I206.7]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胡光磊
作者 黄光艳
作者 倪蓓锋
作者 张焰明
作者 陈毅平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