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乡土叙事

导  师: 徐岱

学科专业: E01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

摘  要: 本文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对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中的农民问题进行关注,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关于农民”的叙述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图及其与话语权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究20世纪知识分子在关于农民的言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中国现代性追求和探索的心路历程,对启蒙话语、现代化话语、革命话语、人民性话语等与中国农民有关的叙述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一章 “关于农民”的观念史及其话语解读 在现代中国社会,“农民”一词具有愚昧、落后、狭隘、浅薄、自私等一系列与现代性标准背离的文化批判色彩。关于农民的这些观念并非古已有之,它的产生和被强化是现代性观念的结果。在传统与现代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的参照系下,农民成了落后(相对于“先进”)、愚昧(相对于“文明”)、守旧(相对于“进取”)、迷信(相对于“科学”)和礼教(相对于“民主”)等传统社会性质的标志。对农民的这一观念是整个20世纪对农民进行批判和改造言说的预设。 第二章 颓败风景里的村庄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村给人的印象总是破落和颓败的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国家民族的隐喻,对这种颓败风景和农民生活境况的描述一方面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一方面则隐含有革命和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主张。对村庄的发现也许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思想特色,这使知识分子从以往关于乡村的浪漫田园的幻象中转过身来重新审视现实的生活,文学的美学原则随之也发生了转向。 第三章 劣等国民的魂灵——启蒙话语的反思 知识分子以现代文明的眼光审视下,农民的愚昧、落后、迷信等劣根性是社会进步的障碍,�

关 键 词: 世纪中国文学 农民 话语 意识形态

领  域: [文学]

相关作者

作者 侯丽娴
作者 段吉方
作者 马姬慧
作者 晏洁
作者 曹修己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坤
作者 徐丽华
作者 曹金蓉
作者 李娟
作者 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