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李元;曲福田
学科专业: L0405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京农业大学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正当中国开始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巨大发展成果时,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接踵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把目光再次聚集到农村。众所周知,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实践部门,都已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农地制度,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是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其内在的特征以及未来的走向都将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在这众多的研究之中,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效率分析又是焦点之一。不可否认,经济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农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地产权制度的优化。已有的研究不仅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绩效的影响,而且还分别探究了农地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益权对农业绩效的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产权制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权利系统,对产权制度的绩效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某一特定方面来考察,而是有必要从其内在的结构特征出发来系统展开。本文就旨在细化农地产权结构,特别是农地产权在不同权利主体间的安排差异以及产权内部的权利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兼顾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来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考虑到农地产权在不同主体间的安排本身意味着农地资源的配置情况,而产权内部的权利构成则主导着产权对绩效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论文首先在产权与绩效的一般作用关系基础上,扩展构建了一个农地产权结构影响农业绩效的分析框架。从而,为后面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分析视角、范围和逻辑结构。 接着,文章从结构演进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总体来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主要是围绕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交替变化而展开的:从建国初期的农地农民私有、家庭经营,到合作社时期的农地农民私有、互助合作,再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集体所有、互助合作,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频繁的波动变化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个农地产权结构演变的周期。从所有权结构来看,目前在赋予了农民更多自主、完整的权利以后,农地所有权已近乎成了以“私有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模式;而农地经营权则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分 类 号: [F321.1]
领 域: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