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

导  师: 陈文通

学科专业: B01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共中央党校

摘  要: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外生的、可以由政府选择的变量。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功与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胜与负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如何谋划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在加快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文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详细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作出了判断,进而系统地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矛盾的原因;然后再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六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策;最后,提出了制定、调整或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要求。 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理论观点和历史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从整体的高度进行了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1)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的判断。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表面的问题概括为五大方面,即需求结构不协调,生产结构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以及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和经济整体效率不高;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两难选择及矛盾概括为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投入的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安全与深化改革开放的矛盾;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在挑战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和对中国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的挑战。 (2)关于形成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分析。原因主要是理论认识、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及其贯彻实施的经济政策还存在一些片面性。首先,在理论认识上,建国初期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样板,没能清醒地看待实施计划经济所需要的条件,把适合特定条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做法当作长期建设的方针;把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同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把发展简单地看作是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总产值和GDP的数量扩张及其增长的高速度。其次,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合理、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等。再次,实施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政策还存在片面性,主要包括以高积累高投资片面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发展战略,以投资代替消费、压低居民消费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以牺牲“三农”利益片面追求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过分保护落后、忽视科技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战略。 (3)关于消费需求问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约的,投资需求最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投资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投资率必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主要的和持久性的拉动力。其中,根据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推导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值A=[(N1P′+N1N2P′2-(1+N2P′)(△V1/V1))/[(1+△V1/V1)(1+N1P′)]。中国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程度过高是形成投资率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4)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不断拉大是政府均等化职责不明显的重要表现;长期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实质是劳动者报酬过低。改革开放后,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是对过去这一比重十分低下的相对调整,但调整后的比重仍然较为低下,并不存在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过分倾斜的现象。实际上,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既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又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这是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改变以物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5)关于社会力问题。生产力(PF)本质上是自然力(NF)和社会力(SF)的相互耦合,生产力的大小为:PF=NFCOSα+SFCOSβ=COSαF(ST)+SFCOSβF(ST,M,I)=G(ST,M,I)。其中,科学技术(ST)既是社会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利用自然力水平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力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由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充分发挥社会力,比如加大科教投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培育国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力才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改变只讲产出不计代价和后果的发展战略,确立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关于产业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的演进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联系。其中,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业化并不等于不顾甚至牺牲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而是三次产业全面协调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中国工业长期重型化,并不必然要求重走西方国家重化工业阶段。因此,应当改变片面工业化战略,确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应当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 (7)关于城乡关系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其它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马克思语)。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发展,是客观规律的使然,但不是没有限度的,两者之间差距过大,反而相互制约,两者都得不到较好地发展。因此,应当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8)关于国有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形式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定位。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必须是所有权分散和产权独立的形式。现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目前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具有的比较优势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发生变化。因此,应当改变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确立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 (9)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调整或实施问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立足点是发展阶段的定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点是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参照系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关 键 词: 经济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 城乡关系 消费需求 国有经济 国民收入分配

分 类 号: [F120.4]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谢灿成
作者 邓伟秀
作者 贺黑生
作者 江群
作者 黄秋妹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