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澳门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与自我伤害关系的研究

导  师: 张卫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 本研究主旨在了解澳门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与自伤行为的现况与关系。以澳门7所高中71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评式卷进行资料收集。以t检定、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森积差相关、典型相关、回归分析处理之后,可得以下重要结论: 一.整体而言,澳门高中生所感受到的生命意义感属中上程度;对死亡抱着坦然接受的态度;自我伤害情形在中等以下,高频率的自我伤害行为不算太严重,而曾经有过自我伤害的想法接近半数,而曾经想过自我伤害的方法已经超过半数。 二.澳门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与自伤行为随着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家中论死亡的情形、不同上课经验、学业成就、家庭气氛、与人际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在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面: 1.当个人所感受到的「对生活的追求」越高,「中性接受」也越高;反之,当个人「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越高,其感受「中性接受」越低。 2.个体「对生命的追求」、「生命控制」、「苦难接纳」越高,其所感受到的「死亡恐惧」、「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也越高。 3.个体「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越高,其所感受到的「死亡逃避」、「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中性接受」也越高。 四.在生命意义感中无法单独解释「对生命的追求」、「生命目的」、「苦难接纳」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而「对生活的追求」越高,自伤行为也越高;「生命控制」越高,则自伤行为越低。 五.在死亡态度中,无法单独解释「死亡逃避」、「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对自伤行为的影响,其中主要而明显的关键变项是「死亡恐惧」、「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及「中性接受」。

关 键 词: 青少年 生命意义感 死亡态度 自我伤害关系

分 类 号: [B844.2 B848]

领  域: [哲学宗教] [哲学宗教]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劳雪梅
作者 史贻明
作者 赵久波
作者 江冬梅
作者 杨雪岭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