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导  师: 王曦

学科专业: B0204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kydland & prescott(1977)首次提出动态不一致性理论,所谓“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t时,政府按最优原则制定一项准备在t+n时执行的政策,可是,到了t+n时,即使期间没有产生新的信息,这项t时制定的政策也可能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了。这一理论表明执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货膨胀偏差,使得社会福利小于政府执行承诺的货币政策。其后,很多文献致力于探讨相机抉择政策下通货膨胀偏差的解决方法,通货膨胀目标制即是其中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确定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在此基础上预测通货膨胀的走势,将预测值与目标值(或目标区)进行比较,以此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这种做法被经济学家称为更多关注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 自从1990年新西兰首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这一政策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有经济学家大胆预言“通货膨胀目标制必将成为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中心”(freedman,2001)。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冰岛、韩国、墨西哥、以色列、新西兰、匈牙利、挪威、波兰、南非、瑞典、泰国、英国等,而一般认为美国实行了隐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ben bernanke,2003;marvin goodfriend,2003),要求欧洲中央银行以追求价格稳定为唯一目标也可以被看成是代表了某种形式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我国自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以来,一直采用相机抉择的货币制度,1993年之前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3年以后则以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向社会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从1995年尝试把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1996年则正式把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制度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货币供应量从未真正起到名义锚的作用,货币制度创新势在必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货币制度革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与其实践情况;因为动态不一致性理论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故为了使得我们对为何采用这个制度有更深的认同感,本文接着在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理论框架下证明相机抉择政策将导致通货膨胀偏差,以此作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 接着建立了一个实行和监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的数据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实际,对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 键 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相机抉择

分 类 号: [F821.5]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曾令庄
作者 罗晓翠
作者 徐平
作者 吴英杰
作者 陈睿洁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