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稻田养鱼的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研究

导  师: 章家恩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

摘  要: 稻田养鱼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之一,为满足当前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需要,近年来,稻鱼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又逐渐被不断地创新并推广应用。本论文对稻田养鱼系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了重新研究与评估,旨在为稻田养鱼模式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田间试验,试验设稻-鲫共作、稻-草共作、常规稻作和对照4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环境、水稻生长性状、水体浮游藻类以及控草、控虫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生产方式下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稻-鲫共作区和稻.草共作区的土壤容重比对照区分别降低0.13 g·cm-3和0.16 g·cm-3,土壤孔隙度分别高4.90个百分点和5.96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性。两种稻鱼共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多数时期均高于对照区,以稻-草共作区为最高;各处理碱解氮含量差异不大;稻鱼共作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高于对照区,在晚造收获时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三种处理的土壤ph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养鱼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田。 2.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稻鱼田平均溶解氧含量比对照区和常规稻作区分别增加4.1 mg/l和4.26 mg/l;水温分别上升0.45℃和0.79℃;氧化还原电位高出对照区82.03 mv;电导率分别增高15.50%和22.37%;总氮、总磷含量平均分别高出0.722mg/l、0.152 mg/l和0.184 mg/l、0.080 mg/l。以上指标除温度外,其它指标在多数时期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3.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常规稻作区株高一直处于最高,稻鱼共作区株高处于中间地位,对照区最低。稻鱼共作区的分蘖数在整个生育期中稍低于常规稻作区,但到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差距越来越小,对照区水稻分蘖数始终为最低。在早造,两种稻鱼共作处理水稻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26.55 ug·(g·h·fw)-1,33.76ug·(g·h·fw)-1,但与常规稻作区差异不大(分别高出13.46 ug·(g·h·fw)-1,20.67ug·(g·h·fw)-1);在晚造水稻生长后期,稻鱼共作区显著高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 4.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杂草密度最大的是对照田,平均66.77株·m-2,其次为常规稻作区58.72株·m-2,稻鱼共作田杂草密度最低(15.27株·m-2和12.37株·m-2)。禾本科类的杂草在常规稻作田和对照田中是优势杂草,在稻鱼共作田中几乎没有。稻鱼共作对香附子、水虱草、长芒野稗、耳叶水苋、鸭舌草等几种杂草的控制率达100%,但对草龙、陌上菜、节节菜、千金子、醴肠和寥科类杂草的控制效果不显著。3种控草措施均使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且差异与对照区均达到显著水平。常规稻作区和稻鱼共作区杂草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两种稻鱼共作区和对照区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稻作区。 5.对稻飞虱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早造稻田养鱼对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水稻生长前期和中期控制效果较好;各处理稻飞虱动态消长较为相似,但常规稻作区峰期明显,起伏大,百蔸虫量最高接近2500只。晚造各处理的平均稻飞虱虫量明显高于早造,呈现大起大落的变化趋势;中后期稻鱼共作区稻飞虱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早晚造稻田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组成相似,稻鱼共作区的蜘蛛类天敌所占比例高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害虫类昆虫所占比例少于常规稻作区,但多于对照区。晚造的稻田节肢动物的相对丰盛度高于早造,种类也比早造丰富,早造相对丰盛度最高的优势天敌为皿蛛类,晚造则为狼蛛类,早晚造丰度最高的优势害虫均以稻飞虱占绝对优势。在早造,稻鱼共作区节肢动物总个体数量偏低,天敌占节肢动物的数量高于常规稻作区,但低于对照区,常规稻作田天敌数量相对丰盛度最低,但害虫的相对丰盛度却较高。早造和晚造中稻飞虱类害虫均有绝对优势,可以看出,稻飞虱仍然是本年度农田虫害的主要防治对象。 在早造,水稻生长前期的各处理的优势度指数明显高于中后期,常规稻作区的优势度也高于其它处理,但后期稻鱼共作区的优势度稍微高于常规稻作区;对照田的平均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稻鱼共作区次之;水稻生长前期,常规稻作区的均匀度指数低于两种稻鱼共作区,但后期高于稻-鲫共作区;对照区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平均最高,稻鱼共作区次之,常规稻作区最低。晚造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与早造有所不同,多数时期,稻鱼共作区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高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低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 6.对稻田水体浮游藻类的影响。试验田采集的浮游藻类种类非常丰富,共200多种,主要分属于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硅藻门和隐藻门等7大门类,绿藻门类浮游藻类是本实验区的优势门类。各处理浮游藻类密度均以9月份达到最高峰,稻鱼共作区的浮游藻类密度在多数时期显著高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常规稻作区的平均密度最低。多数时期稻-草共作区浮游藻类的马格莱夫指数平均最高,对照区最低;香农指数以对照区变化最为平稳,稻-草鱼共作区平均最高,稻-鲫鱼共作区变化最大,平均香农指数处于最低;优势度指数以稻-鲫共作区平均最高,稻-草共作区和常规稻作区差异不大,处于最低;平均丰富度指数以稻-草共作区为最高,对照区最低。稻-鲫共作田中蓝藻门浮游藻类数量最多,稻-草共作田、常规稻作区和对照田中均是以绿藻门占优势;与其它处理相比,硅藻门浮游藻类在常规稻作田所占比例最高,隐藻门浮游藻类在对照田中所占比例最高。各处理稻田水体叶绿素含量峰值均出现在9月份,两种稻鱼共作区处理的水体叶绿素a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常规稻作区和对照区,并且各处理晚造时期水体叶绿素平均含量高于早造,其变化规律与稻田水体浮游藻类密度的变化相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7.不同生产方式下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稻鱼共作系统能够促进水稻高产,但效果不及常规稻作系统显著。在资金投入方面,各处理在人工方面都投入较多资金。在产出方面,按普通稻米价格计算,稻鱼共作区与常规稻作区差异不大,若按绿色和有机稻米价格计算,稻鱼共作系统的净收入显著高于常规稻作田和对照田,同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总体看来,稻鱼共作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好,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种养模式。

关 键 词: 稻田养鱼 生态农业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稻鱼共作系统

分 类 号: [S181]

领  域: [农业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吴昕玲
作者 谢国豪
作者 金佩欣
作者 郑晓彤
作者 廖卓越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机构 广东培正学院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李振义
作者 吴晨
作者 张琳
作者 丁培强
作者 吴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