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曹小曙
学科专业: G05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地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区域差异扩大,而在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的形势下隐藏的是乡村经济的不平衡。 本文首先分析1980~2005年广东省乡村经济差异的时空变迁,解析6个阶段中乡村经济中心的变换动态。研究得出在2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好,工业化进程快,一直都处于广东省乡村经济的领先地位;粤东地区毗邻发展优越的珠三角东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受到太多珠三角经济的辐射,农村经济发展日趋没落;粤北地区是广东省的最内陆地区,80年代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发展的春天”,进入90年代后,随着广东南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加快,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但在2000年超越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纪之交时农村发展最具实力地区,由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不具有发展优势,随后经济实力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局面;粤西地区在80年代与粤东地区发展较为类似,进入90年代后高速发展,发展势头一举超越粤东,并稍稍领先粤北地区,整体经济成为广东省第二的区域。 在分析区域道路建设过程中,通过选择道路密度指标,回顾1995年以来广东省道路密度变迁。研究得出,中部珠三角地区道路密度水平较高,其次是粤西,随后是粤东以及粤北两地。珠三角地区又以中部的东莞和佛山两地道路密度最优,并呈现出向四周的同心圆扩散模式;粤西地区以茂名市区、化州、电白一线为核心,向东北和西南两翼扩散;粤东地区以潮汕地区为核心,呈扇形结构向北部扩散;粤北地区以英德、乳源和乐昌一线为中心,向两侧逐级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在粤西和粤北的交接地带,整体的道路网密度较为落后,显现出一条“真空”地带,后来随着粤北中部地区道路建设的加强,形势有所缓建。 文章最后对道路密度与乡村经济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比较中发现,城市化率普遍与道路密度正相关,中间等级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呈正相关,与农业结构(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尤其在低等级地区,道路密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高等级地区,但是对于第六等级市县(大多数是市辖区),道路建设对于城市化率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影响较为显著,对于农业经济指标则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与城市市区主要以工业为主有较大联系。就不同区域乡村地区而言,四大经济区道路密度普遍呈现出与城市化率、农业产值呈正相关、与耕地面积、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其中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道路密度还有利于提高人均纯收入;在粤西和粤北地区对乡村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分 类 号: [F320.3]
领 域: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