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广东省乡村发展空间差异与道路建设相关性研究

导  师: 曹小曙

学科专业: G0502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地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区域差异扩大,而在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的形势下隐藏的是乡村经济的不平衡。 本文首先分析1980~2005年广东省乡村经济差异的时空变迁,解析6个阶段中乡村经济中心的变换动态。研究得出在2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好,工业化进程快,一直都处于广东省乡村经济的领先地位;粤东地区毗邻发展优越的珠三角东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受到太多珠三角经济的辐射,农村经济发展日趋没落;粤北地区是广东省的最内陆地区,80年代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发展的春天”,进入90年代后,随着广东南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加快,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但在2000年超越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纪之交时农村发展最具实力地区,由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不具有发展优势,随后经济实力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局面;粤西地区在80年代与粤东地区发展较为类似,进入90年代后高速发展,发展势头一举超越粤东,并稍稍领先粤北地区,整体经济成为广东省第二的区域。 在分析区域道路建设过程中,通过选择道路密度指标,回顾1995年以来广东省道路密度变迁。研究得出,中部珠三角地区道路密度水平较高,其次是粤西,随后是粤东以及粤北两地。珠三角地区又以中部的东莞和佛山两地道路密度最优,并呈现出向四周的同心圆扩散模式;粤西地区以茂名市区、化州、电白一线为核心,向东北和西南两翼扩散;粤东地区以潮汕地区为核心,呈扇形结构向北部扩散;粤北地区以英德、乳源和乐昌一线为中心,向两侧逐级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在粤西和粤北的交接地带,整体的道路网密度较为落后,显现出一条“真空”地带,后来随着粤北中部地区道路建设的加强,形势有所缓建。 文章最后对道路密度与乡村经济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比较中发现,城市化率普遍与道路密度正相关,中间等级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呈正相关,与农业结构(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尤其在低等级地区,道路密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高等级地区,但是对于第六等级市县(大多数是市辖区),道路建设对于城市化率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影响较为显著,对于农业经济指标则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与城市市区主要以工业为主有较大联系。就不同区域乡村地区而言,四大经济区道路密度普遍呈现出与城市化率、农业产值呈正相关、与耕地面积、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其中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道路密度还有利于提高人均纯收入;在粤西和粤北地区对乡村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乡村经济 空间差异 道路建设 农业结构

分 类 号: [F320.3]

领  域: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黄炀
作者 税尚楠
作者 彭青
作者 刘筱
作者 林伟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