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王登峰
学科专业: D02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
摘 要:
过去30年来,关注身心保健和组织行为的心理学家都对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发生了兴趣,就是坚韧性(HARDINESS),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坚韧性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活应激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不适,并有助于提高人们在各领域的工作表现以及缓减工作压力等。本研究在借鉴西方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国内开展的一手调查,提出并验证中国大学生坚韧性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它与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关系。
基于第一手访谈资料的基础,我们首先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特质—认知坚韧性”量表分别来测量坚韧性中特质方面以及认知风格方面的内容。通过因素分析等统计手段,最终我们确定了中国大学生特质坚韧性的六因素:挑战、控制、计划、乐观、人际、淡泊、以及中国大学生认知坚韧性的六因素:活在当下、摆脱固执、吃亏是福、知足常乐、辨证视角、顺其自然。经过检验,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坚韧性的概念是作为一种应激缓冲器而被提出来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三个研究来考察坚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我们考察了特质坚韧性、认知坚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直接作用;研究二,我们考察了特质坚韧性在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三,我们考察了认知坚韧性在应激、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坚韧性的直接作用、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都得到了验证,特质坚韧更多表现出中介作用,而认知坚韧更多表现出调节作用,该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特质—认知双坚韧”模型的有效性。
此外,西方的“大五”以及中国的“大七”人格特质模型,已经被证明适合所有与人格相关的测量,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在坚韧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发现,“大七”人格模型可以解释特质坚韧性56.4%的变异,以及认知坚韧性18%的变异。另外,我们也详细考察了大七人格对特质、认知坚韧性各因子的预测情况等。
本研究在理论上提出并首先确定了中国大学生坚韧性的结构,并且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它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另外,从应用层面上说,本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工作者更好了解大学生的坚韧性特点,维护其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大学生 人格心理学 特质坚韧性 认知坚韧性 心理应激 心理健康
分 类 号: [B848 G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