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覆盖演化与生态资产评估

导  师: 夏念和;吴志峰

学科专业: G10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摘  要: 典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IGBP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与重要研究内容。生态资产的估算与动态研究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但有关土地利用与生态资产的综合性研究目前仍比较少见。本论文以珠江口两岸作为研究区,以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通过综合运用变化检测、动态度分析与重心迁移等方法,研究LUCC与生态资产演化特征与规律。
   (一)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速率可分为1979-1990年缓慢发展期、1990-1995年快速发展期、1995-2000年控制发展期以及2000-2005年快速发展期。各时期土地利用变化量、变化强度差异明显。②研究区耕地快速流失,耕地流失速率为92.57 KM2/A,且呈阶段性变化,流失潜力下降。③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但呈阶段性变化,且空间变化差异显著。建设用地从1979年的97.82KM2,迅速增加至2005年2852.46KM2,年均增加106.08KM2。④林地整体缓慢下降,东岸破碎化明显。林地转向建设用地逐渐增多,而转向耕地逐年减少,林地的保有量缓慢下降,流失率为33.09KM2/A。⑤水域面积在研究时期内变化略有增加,但保存量整体呈下降趋势。⑥样带B的水域面积明显高于样带A,并且水域变化幅度较样带A明显。样带A林地面积1979-1995年大于样带B,但其变化强度大于样带B,1995-2005年两样带的林地面积与变化差异不明显。样带B耕地面积明显多于样带A,但样带A耕地的变化较快。样带A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样带B。⑦研究区耕地与建设用地重心迁移变化。耕地与建设用地重心的迁移受资源的分布、资源量、社会经济发展及周围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等影响。⑧本文从空间尺度分析研究区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相比,更能形象地表征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与扩张速度。城市扩张强度分析表明研究区1990-1995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段的城市扩张最为强烈。
   (二)生态资产估算及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按COSTANZA的17项生态服务计算,研究区生态资产总额是下降的。1990年生态资产为183.66亿元,2005年生态资产下降至147.73亿元,年均减少1.16亿元。造陆价值增加较快,1990年造陆价值为30.31亿元,2000年造陆价值达到138.43亿元。②研究区生态资产主要由水域与森林提供,农业生态资产逐渐减少,而湿地生态资产变化最敏感。③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以水调节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以气候调节功能下降最快。④重要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资产影响显著。珠海生态资产密度在研究区最大,波动最明显。⑤样带A生态资产研究期内变动较大,而样带B生态资产基本平稳。样带B农业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资产总额均高于样带A。
   (三)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地形影响明显。高程17-62M亚区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频繁的区域。大部分土地分布在坡度低于2度的亚区范围内,在坡度0-2度范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频繁。土地利用类型以正北向变化最频繁。②土地利用/覆盖受多种社会经济因子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子对建设用地作用明显。③政策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特别是行政区调整与2002年广东省实行易地补偿政策,导致研究区耕地新一轮的大量流失。④生态资产与多种社会经济因子相关,尤其是区域生态资产总值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实现了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资产评估研究,对各市(区)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针对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土地利用与生态资产差异选取样带进行了分析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本研究体现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优势和特色,并具有理论与方法上的新颖性,研究结果不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丰富了IGBP的理论方法和实例。

关 键 词: 珠江口两岸 土地利用 覆盖演化 生态资产评估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分 类 号: [Q948.11 F321.1]

领  域: [生物学]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吴昕玲
作者 詹文静
作者 卢秉武
作者 苏佳丽
作者 郑舂燕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丁培强
作者 徐松林
作者 徐枫
作者 陈光慧
作者 孙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