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大学校园的聚落模式研究

导  师: 何镜堂

学科专业: H1302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 世纪之交大学校园建设经历了一次快速增长期。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搬迁、新建等任务。然而,大学校园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当前大学校园的高速增长是一种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建设过程中“注重速度,忽视质量;贪大求全,忽视综合效益”的现象经常出现。高峰期过后,大学校园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将面临客观的总结与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将大学校园看作城市中一种特殊的人类聚集区域,并首次选取若干相关的聚落视角,从“聚”的层面关注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问题。其实,大学校园是受经济、社会、教育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的聚落环境。 从广义上看,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现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聚落形态。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某类人的聚集区域,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某种特殊的聚落现象来加以研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校园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现象。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太可能覆盖它的问题,只是用某一独特视角去思考它。本论文针对目前大学校园高峰期过后的新阶段,选用“聚落"这样一个视点切入,其立足点仍然是大学校园。 从总的思路上看,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是聚落相关视角引入,以及有关大学校园的理论体系建构。在第一章首先强调,从广义上看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聚落,而大学校园也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的聚落形态。在此基础上突出“聚”的关注焦点,研究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问题。第二章具体论述由“聚”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深度思考,选取相关的聚落理论视角,对当代大学校园加以分析。第三章建立“大学校园之聚落模式”的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分别在城市层面(即第四章)、规划层面(即第五章)、建筑层面(即第六章)三个层面上,提出大学校园三级策略。同时,在三级策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在城市层面强调“大学校园的集约聚落模式”;在规划层面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聚落模式”;在建筑层面强调“大学校园的建筑聚落空间模式”。 第三部分指第七章,指出“大学校园的聚落模式”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并强调三个层面应该由一个系统的思维加以统一。 本课题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交叉建筑学、人文地理学、人类聚居学等学科,首次提出“大学校园的聚落模式’’这一综合概念,从“聚”的角度探寻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大学校园环境。第二,依据“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统一的辨正唯物观,再次强调大学校园“回归自然、回归人文、对话城市”的核心理念,为后面的“策略及模式”做总的统率。第三,用城市层面、规划层面、建筑层面来分层次分析。不过要强调一下,每个层面不可能完全铺开研究,这样既不实际也没有可能。我在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各自关注的重点:即城市层面的“集约化倾向”、规划层面的“整体化倾向”、建筑层面的“建筑聚落型空间”,着重突出这三个问题。第四,依据各相关策略重点演绎出“大学校园的集约聚落模式”;大学校园的整体聚落模式”;“大学校园的建筑聚落空间模式”三种模式。

关 键 词: 大学校园 聚落模式 建筑聚落空间 人类聚集区域

分 类 号: [TU984.14]

领  域: [建筑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伍娟
作者 林永昌
作者 胡在强
作者 谢湜
作者 傅轶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汕头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勇
作者 张萌
作者 冯琼
作者 谢冠一
作者 刘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