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初步研究

导  师: 李满春

学科专业: G0503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

摘  要: 在汉唐之间的漫长分裂时期,南京作为南中国区域内先后六个朝代的首都,史称“六朝建康”。六朝是指前后相继的孙吴、东晋、宋、齐、粱、陈,共六个汉族政权,六朝先后延续370午之久。自东晋南朝以来,六朝政权又凭依长江天堑与北方中原地区的五胡政权长期对峙,从而传承和发展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六朝时期是南京城市发展的全盛期,六朝风采,彪炳史册。隋灭陈后,建康被“平荡耕垦”,城市物质景观的消亡并不能阻止她的城市意象——六朝风流,在后世千载间的美丽传说,这些都给她增添了厚重的沧桑感和文化气息,南京成为一座珍藏于历史记忆中的文化故都。六朝建康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繁华的都城之一。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来讨论与分析六朝建康的空间格局与时空变迁过程。研究采用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视角,探索建康城市兴亡的深层原因。为完成这一研究目标,本文倡导区域综合性视野下,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从历史气候、历史自然灾害、城市—区域地理景观、古长江及河口地理形势的历史演进、六朝时期长江与建康的空间关系、政区(丹阳郡等)的历史变迁与区域开发、吴会经济区的发展、建康城市水网系统、区域农业发展及建康的粮食供应、建康都城与台城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形态、建康城市人口等多个研究问题入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上,试图以多维度、多层面的讨论,充分挖掘这座充满魅力的历史史化名城的时空特质,进而塑造清晰的六朝建康的历史地理图景。针对特定问题,本文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注意学科交叉,涉及学科包括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地名学、社会学等;在技术层面,则注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和GIS等。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关于寒冷冬季事件,尤其是异常霜雪记录,以及干湿、自然灾害史料记载的考证与分析,分气候、自然灾害两方面,考察六朝时期建康的偏于寒冷与水旱频发的气候、灾害特征。 (2)长江对于六朝建康城市的形成、成长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总结或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长江发育的地质基础,六朝时期长江河口段的演变、长江与海岸线,六朝时长江建康河段的位置,“涛水入石头”所反映的历史自然地理现象等。 (3)基于区域—城市空间系统的视角,讨论六朝建康的历史地理问题。文章首先从六朝建康的城市、区域的地域界定,丹阳郡的政区变迁·吴会经济区崛起,建康与吴会经济区的交通联系等方面去阐释六朝建康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区域背景及地理形势。 (4)考察六朝建康的水网空间格局,对其历史变迁进行深入探讨。文章重点研究城市的主干水道,如秦淮河、青溪、运渎,对它们的空间位置、桥涵、津渡等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尤其是运渎河道的复原取得一定成果。 (5)应用比较城市学的研究方法,在前贤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六朝时期建康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布局的若干特征;同时,针对建康城市(以台城为主)平面的复原,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对建康都城历史空间图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建。 (6)六朝时期江南区域农业大发展背景下,建康及周围地区农业生产及京师的粮食供给问题。本章论述江南地区区域农业的增长情况,将本区又分为丹阳湖流域农业区、秦淮河流域农业区、宁镇岗地农业区,试图从区域地理视角来探讨区域开发与农业发展,以及建康的粮食供应问题。 (7)六朝时期建康的城市人口组威及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梁武帝时期(六朝建康城市发展的鼎盛期)为研究的时间断限,从建康的人口结构、组成等各方面的透视中,去寻找人口数量的史证,并在合理的假设与想象前提下,对建康人口数字提出推测数字,认为建康人口总数约为830000,人口密度约在8600人/平方千米。

关 键 词: 历史地理 六朝建康 南京景观 地理图景

分 类 号: [K928.635]

领  域: [历史地理]

相关作者

作者 徐靖捷
作者 李存
作者 宫钦第
作者 马同军
作者 易水寒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徐佳宁
作者 曾彧
作者 杨卫华
作者 欧阳娟
作者 武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