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翟明普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北京林业大学
摘 要: 本文在对福建省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的观赏和游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福建省风景游憩林分类体系;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EVALUATION,SBE)对于风景游憩林景观及斑块美景度进行评价;结合区域植被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乡土观赏树木的选择,整理出福建省各植被气候带的主要优良乡土观赏树木资源;从群落生态学入手,利用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理论探讨了风景游憩林混交树种的选择;以局部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马尔可夫模型对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并从景观格局和斑块动态角度探讨了风景游憩林动态管理,为风景游憩林培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福建省域范围内进行了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的探讨.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夏长冬短,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且垂直变化大,一些较高的山地出现了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特点.境内植物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地带性群落复杂,又有许多结构简单的非地带性群落和跨地带性群落,加之长期的速生丰产林培育的结果,地带性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古树名木未得到充分保护,原生天然植被所剩无几,富于特色的乡土森林植被景观缺失,风景游憩林培育的任务艰巨.通过本研究,为福建省风景游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森林综合利用的思路,推动了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 (2)进行了风景游憩林类型的划分.综合前人有关风景游憩林的分类成果,提出了多角度的风景游憩林类型划分体系,并着重在质地、观赏季节、观赏部位、观赏距离、文化功能、保护等级、地形和垂直地带分布等对福建省风景游憩林进行了划分,对观赏特性方面的分类进行了重点阐述. (3)对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进行了美景度评价,可用于指导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的构建.对斑块美景度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斑块质地的树种类型、冠形的可辨度、统一度和对比程度、斑块边界线、斑块树种组成及年龄结构、斑块群落垂直结构、混交方式、光线等对斑块美景度均有一定影响,逆光对不同观赏特性斑块的美景度也有较大影响.采用多元数量化方法建立了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从斑块质地、斑块边界线、天然林和人工林斑块的林龄构成、景观斑块垂直结构、混交林斑块的树种组成及配置形式、不同坡向的树种类型选择等角度,提出了斑块构建的基本要求.并分析了福建省典型斑块类型--毛竹林斑块和茶园斑块的构建技术要求. (4)在福建省植被气候带划分的基础上,开展了优良乡土观赏树木选择.根据对地带性植被生态功能、文化意义、景观特色的分析,阐述了区域植被气候带的划分在风景游憩林培育中的重要意义.采用经纬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活动积温、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和湿度指数(HI)等对福建省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进行定量解释,并运用极端最低气温等进行综合研究,找出限制地带性植被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聚类分析谱系图,结合《福建省植被图》将福建省划分为九个植被分布区,描述了各分区的气候、植被特点.确定出福建省常见优良乡土观赏树木309种,并进行了特征描述和部分树种的美景度评价,为福建省风景游憩林营建中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5)通过对景观树种种间联结、生态位的研究,确定风景游憩林混交树种选择方案.从种间联结性和生态位特征值出发,通过对福建省特色乡土观赏树种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NENSIS)天然群落的研究,提出了风景游憩林构建的混交树种和林下植被选择方案. (6)利用3S技术,在斑块尺度上分析了寿宁南山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并以马尔可夫链对景观斑块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同时进行了驱动力的分析,为风景游憩林经营过程中景观斑块的宏观动态管理提供指导.
关 键 词: 福建省 风景游憩林 斑块美景度 植被气候带 混交树种 景观格局 动态管理
分 类 号: [S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