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的进化

导  师: 徐安龙

学科专业: G1010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早在30年前,KING和WILSON(1975)就发现人和黑猩猩在大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是如此之小,并不能解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形态、生理及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提出可能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造成人和黑猩猩的不同。本文中我们利用果蝇和灵长类动物两个系统开展研究:首先,我们利用CDNA基因芯片研究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的两个种族M和Z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及自然选择;其次,我们研究了果蝇中MICRORNA的进化(见附录A);再次,我们在DNA序列水平上研究了HLA Ⅱ类基因调控区的多态性及其进化,我们还研究了转录因子孕酮受体(PR)基因在人和黑猩猩中的进化。 D.MELANOGASTER种族Z生存于非洲津巴布韦及其附近,种族M却分布于世界各地,二者之间具有不完全的生殖隔离,仍处于物种形成的初期。过去十年来,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谱变化,用该技术从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对物种的进化的研究方兴未艾。采用两种实验设计研究了D.MELANOGASTER(包括M和Z两个种族)、D.SIMULANS及D.MAURITIANA的头部基因表达谱。应用核心设计比较了混合品系样本M和Z间的平均表达差异,应用GO分类发现二者之间表达差异基因中,具有明显多的生殖行为相关基冈,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完全设计,比较了M和Z种族间和种族内的基因表达方差,发现大部分(81%)基因受到稳定性选择作用,大约1%的基因受到定向选择;利用D.SIMULANS和D.MAURITIANA为外类群,发现M较Z基因表达进化更快,这与其序列水平上是一致的,说明种族M迁出非洲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应用M和Z间SUBSTITUTION品系,发现种族特异基因比多态性基因受到更多的CIS因子作用。 HLALI类基因的第二外显子编码抗原结合沟槽,具有杂合子优势,受到强平衡选择作用。HLA—DPA1和-DPB1转录方向相反,只相距约2.5KB。对我国南方群体该两基因调控区多念性的研究显示,该区域具有极高多态性,并且存在两类古老的单倍型(CLADE I和II),在人和黑猩猩分离前已经产生;两基因第二外显子间明显的重组现象,说明该古老单倍型不可能是由于此两外显子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从而唯一的解释是调控区自身受到强平衡选择;调控区与DPA1,第二外显子的高度连锁不平衡,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而一起受到平衡选择,与其共同调控机体对外来抗原的THL/TH2免疫反应相一致;CLADE II单倍型在我国西南拉祜族中比较常见(33%),而在汉族及世界其它主要群体中的频率均在5%以下,甚至丢失,提示我们在过去的10000年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一些基因多态性在人类主要群体中丢失,而保存在了相对隔离的小群体中。通过比较HLA—DRB5与两外三个DRB可表达基因的调控区多态性,发现DRB5调控区具有过多的高频率多态性位点,说明该区域存在一强的SELECTIVE SWEEP。 最后,研究了转录因子孕酮受体(PR)的进化,在人类和黑猩猩之间KA/KS值明显大于1,并且大部分非同义突变落在了ID区域;LIKELIHOOD RATIO TESTS显示人和黑猩猩两枝的KA/KS值明显不同于其它灵长类,并且明显大于1。所有这些提示该基因在人和黑猩猩中受到正选择作用。山于该基因在雌性和雄性生殖发育中的功能,其可能在人类的物种形成及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该基因还被发现与乳腺癌及卵巢癌相关,提示我们由于基因的多效性,为适应某方面环境而快速进化的基因可能在另一方面导致疾病。

关 键 词: 物种形成 调控区 孕酮受体 基因表达调控

分 类 号: [Q349.11]

领  域: [生物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林永乐
作者 汪超
作者 全裕吉
作者 王兴秀
作者 赖加福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丁培强
作者 徐松林
作者 徐枫
作者 陈光慧
作者 孙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