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珍珠囊发育的研究

导  师: 杜晓东

学科专业: I08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海洋大学

摘  要: 珍珠囊的发育涉及到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是人工育珠面临的重要生产环节。虽然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但还存在一些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形成珍珠囊表皮细胞的来源,珍珠囊发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育珠贝免疫水平的变化与珍珠囊发育的关系等。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是我国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种类,国内外对其珍珠囊的发育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 本文以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材料,采用现行的插核育珠技术,跟踪珍珠囊的发育,主要应用组织形态学、酶组织化学、电子显微技术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生物化学等方法,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囊的发育做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珍珠囊表皮细胞来自于移植细胞小片的表皮细胞。在水温27℃左右时,插核后1-3天,来自育珠贝的游走细胞逐渐将细胞小片包围;7-15天,核表面密布来自育珠贝的游走细胞;15-20天,细胞小片的外表皮细胞在游走细胞上迁移,并增殖形成珍珠囊,此时的珍珠囊表皮细胞呈扁平状,细胞核亦然。在插核后20-30天,珍珠囊表皮细胞逐渐由扁平状向高柱型转变,并分泌形成透明的壳皮层物质;在插核60后,已形成了具有稳定分泌珍珠质功能的扁平状珍珠囊表皮细胞,此时的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近圆形。 (2)细胞小片乃珍珠囊形成的物质基础,其结缔组织也是成熟珍珠囊的组成部分。在育珠贝体内,移植的大多数细胞小片都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只有部分结缔组织会受到育珠母贝的降解,未被降解的小片组织逐渐与育珠贝组织融合,最终成为珍珠囊组织的一部分。有少数的移植小片会受到育珠贝的强烈排斥,最终不能形成珍珠囊。 (3)珍珠囊细胞可分为普通表皮细胞和分泌细胞两大类。普通表皮细胞根据超微结构的差异又可以分为a、b和c三种细胞类型,三种类型表皮细胞的分泌能力依次减弱。在插核后15-20天,初步形成的珍珠囊表皮细胞中主要为c型细胞,此时细胞的分泌物形成棱柱层,在插核后30-60天,珍珠囊表皮细胞中a型细胞占多数,仅有少量的b型和c型细胞,此时细胞就可以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在珍珠囊的发育中,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分泌细胞:低电子密度分泌细胞、高电子密度分泌细胞。低电子密度分泌细胞除含有一个不规则的细胞核和少量的细胞质外,整个细胞被电子浅染的泡充塞;高电子密度分泌细胞内含有多种形状不规则的高电子密度分泌泡。 (4)育珠贝针对细胞小片和珠核(蜡核)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经历了由最初的强烈到逐步消失的过程。在插核手术后第3天,育珠贝体内的几种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sod,lsz,cat)与对照组(未经过插核的马氏珠母贝)相比都显著性增强(p<0.05),说明由于异体物(小片和蜡核)的侵入,激发了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在插核后15-20天期间,育珠贝的免疫酶活性逐渐降低,接近于对照组水平。在插核30天后,这几种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已完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插核后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游走细胞,分别命名为Ⅰ型和Ⅱ型游走细胞,游走细胞的最初反应是针对外来物的入侵,然后分解,沉积,构成了围绕蜡核有机层的主要部分。 (5)珍珠囊表皮细胞、游走细胞均含有丰富的钙颗粒。焦锑酸钾超微定位证实了珍珠囊表皮细胞内钙离子是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只有Ⅱ型游走细胞内钙离子与蛋白质结合疏松或游离存在。

关 键 词: 马氏珠母贝 珍珠囊发育 形态学 酶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免疫因子

分 类 号: [S961.1 S968.316]

领  域: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胡泓英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李振义
作者 吴晨
作者 张琳
作者 丁培强
作者 吴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