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刘文立
学科专业: F0108
授予学位: 博士后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深入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内部,从其政治运作机制和环境的角度考察它的香港官方政策演变背景和动因,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以来香港历史发展的进程。本文选取香港史上有典型意义的四个时段,分别以英国政党政治和社会舆论为视角对英国有关香港政策的演变进行考察。 侵占香港的最初二十年间,英国的现代政党制度正加速发展并在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把握政党政治的发展是理解此时英国政治变局的关键之一。不同的执政党在外交及殖民事务上的理念差异对其在香港的统治手法颇有影响。英国政府对香港的发展定位、港督的遴选及对港政策取向的差别,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党政治背景。大体而言,以巴麦尊为代表的自由党信奉“炮舰外交”,积极推动武力侵略,而此时的保守党则注重维持既得的商业利益,避免与清政府发生过多争执,不过各政党内部也常有分歧。了解此时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对深入把握殖民初期香港的发展脉络是必要且有助益的。 十九世纪末英国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强租新界,期间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国舆论的影响值得重视。该报的大量有关报道是研究这一进程的珍贵史料,更应注意的是它所代表的公众舆论当时已成为影响英国政府有关决策的一大因素,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该报及时而深入的采访报道是英国当局重要的情报来源之一,同时它也充当着英国与其他列强展开新闻战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该报作为鼓吹加紧掠夺在华利益的英国工商阶层代言人,积极宣传其要求和主张,不断批评英国政府在与其他列强竞争中的“软弱”表现,是推动英帝国当局扩大在华侵略的一位“诤友”。 二战前后,英国拒绝了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合理要求。英国政府为何采取这种顽固的立场,如果结合其政党背景加以观察,可得到很多启发。二战期间执政的首相丘吉尔作为传统的保守党人,一贯坚持维护英帝国,且是“有形帝国”,所以在战后殖民地的前途问题上毫不妥协,对中国收复香港的要求拒不让步。战后上台的工党艾德礼政府虽然在英国殖民地的“非殖民化”过程中确实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政策,但仍以保持英国人在当地的利益为底线。由于香港不可能像其他殖民地一样独立或自治,无法确保非殖民化后英国在当地的影响,因此工党内阁出于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的考虑,继续了历届政府拒不归还香港的强硬政策。 在香港回归谈判中,由“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由最初的志在必保到最终同意交还香港给中国,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是现在的中国是个有实力的国家,二是“一国两制”思想对头。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保守党政府企图固守英帝国遗产的本质,香港回归前的过渡时期之所以出现过那么多的波折,就是因为彭定康等保守党政客想要利用香港问题达到其党派和个人的政治目的,他们最后也落得个无功而返的下场。另一大党工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野,直到1997年初才重新执政。但无论在野期间还是上台之后,工党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都比保守党开明,在香港回归中国的最后时刻亦未横生枝节而制造麻烦。
分 类 号: [D756.1 D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