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某医专贫困生自我和谐性与应付方式的调查分析

导  师: 静进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摘  要: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采用自填式方法,对某医专2004年和2005年入学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的应付方式和自我和谐性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行为应付特点和自我和谐能力的特征,探讨他们的自我和谐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治疗与咨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 本课题对肇庆地区某校医专(三年制)2004年和2005年入学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作为贫困生组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设该校医专2004年和2005年入学没有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作为非贫困生组进行对照,生源主要来自广东地区。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占95.7﹪。其中贫困生216人(53.7﹪),非贫困生186人(46.3﹪);贫困生平均年龄19.82岁,非贫困生平均年龄19.80岁。 研究方法: (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2)调查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学生对抗应激所采取的应付方式状况: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csq,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3)调查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的自我和谐状况:采用北京大学心理系王登峰教授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研究内容: (1) 比较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对抗应激所采取的应付方式状况; (2) 比较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的自我和谐状况; (3)探讨贫困生自我和谐性和应付方式的关系。 结果: (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贫困生216人(53.7﹪),非贫困生186人(46.3﹪);二者性别、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所在地有统计学意义(p<0.01)。 (2)贫困生应付方式的特征: 经t检验,贫困生的各种应付方式得分均低于非贫困生,其中合理化、退避、自责因子,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组女生的求助得分高于贫困男生(p<0.05)。城市与乡镇贫困生的各种应付方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贫困生自我和谐性的特征: 贫困组在中、低不和谐级别所占比例均低于非贫困组,在高不和谐级别所占比例则高于非贫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组自我的灵活性得分低于非贫困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组男生的自我的灵活性得分高于女生,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女生,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一贫困生自我的灵活性低于大二贫困生,自我和谐总分高于大二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与乡镇贫困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自我和谐性和应付方式的内在联系: 相关性分析发现,贫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解决问题、求助成负相关,和合理化、自责和幻想成正相关(p<0.05),与退避成正相关(p<0.01);自我的刻板性和幻想正相关(p<0.05),和合理化、退避成正相关(p<0.01),和求助成负相关;自我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成正相关(p<0.05)。其它两两之间无相关性(p>0.05)。不同自我和谐组的六种应付方式的使用情况的差异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倾向于使用合理化、退避、自责的较为消极的应付方式。要注意及时指出并引导采用消极应付方式的贫困生,使用正确积极的有效方式解决问题。 (2)女贫困大学生比男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求助他人的措施和方式解决问题。 (3)贫困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尤其要重点关注贫困女生和刚入学的贫困生心理问题,在做心理保健工作时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自我和谐和应付方式之间关联性强。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 自我和谐性 应付方式 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 心理治疗

分 类 号: [G645.5 G444]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邱伟青
作者 陈丽冰
作者 董梅
作者 刘改莲
作者 邓勿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婉春
作者 张媚
作者 张碧月
作者 张良有
作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