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广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导  师: 陈羽白;区颖刚

学科专业: L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

摘  要: 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成为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进而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使大学生磨练意志和品质,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乐于奉献的精神;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结合社会学、管理科学和统计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在前人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专题研究。 第一,界定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和创新能力的定义,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是指围绕文化、科技和卫生到农村去为农民、农户服务这些实践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包括领导机制、运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一整套工作机制或系统。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者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意志、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 第二,总结了广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运作情况及特点。运作情况是:(1)高校领导普遍重视,组织机构基本健全;(2)精心组织策划,认真宣传动员;(3)主题鲜明,目的明确;(4)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5)总体成效显著,总体效果明显:(6)“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有待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突出。广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特点是:(1)发展不平衡,但各有特色;(2)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由割裂向统一转变;(3)内容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多样型转变;(4)模式由集中性、短期性向社区化、阵地化和持久化转变;(5)领域不断拓宽,凸现知识化、专业化,实践主体由相对被动型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型,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分析了广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2)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脱节,成效不明显;(3)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未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广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这些主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完善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 第四,提出了科学构建广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的办法和措施。即(1)建立一把手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2)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3)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五,构建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考核论证依据。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 大学生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

分 类 号: [G645 G40-012]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张贻发
作者 马慧勇
作者 刘小辉
作者 陆仁炎
作者 霍廷菊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体育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庞菊香
作者 康超
作者 廖燕萍
作者 廖荆梅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