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上海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以奉贤为例

导  师: 马磊

学科专业: L04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郊区“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群体——即具有本市户籍,居住在郊区,年龄在16—25周岁之间(1980年8月1日至1989年7月31日出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他们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三失”青少年群体游离于传统的社会各类组织之外,往往被忽视,是一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在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建立有效的教育和帮助体制,亟须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拿出办法。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采用政府购买社团服务的方式,组建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运用专业方法,加强对“三失”青少年的全员覆盖、动态管理和专业服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三失”青少年求学、就业、维权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提供了满足其需求的多种服务,总体成效明显,有效地控制了“三失”青少年总体数量。但由于城乡差异,上海郊区“三失”青少年除具有“三失”青少年普遍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学历较低、技能匮乏等。而上海市现行的有些政策和资源对于郊区“三失”青少年来说覆盖面不够、针对性不强,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与郊区“三失”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有“脱节”,不利于郊区“三失”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和中国一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的“三失”青少年工作,相应工作的开展各具特色,也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如印度政府在“三失”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将农村青年作为其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特定对象;巴西政府提供特别政府资金对那些雇佣“三失”青少年的公司及企业组织给予奖励等等。 分析找出上海现行“三失”青少年政策在郊区不尽完善或者缺失之处,并吸收借鉴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根据上海郊区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本文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民间机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强化青年技能培训,推进青年就业,鼓励青年创业,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等八项主要对策和建议或许可以为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面对“三失”青少年这个新兴的特殊群体,如何寻找到政府有限的政策资源与“三失”青少年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点,进一步提高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成效,达到“双赢”,是各级党政部门、也是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事关上海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青少年 社会工作 教育体制

分 类 号: [C913.5]

领  域: [经济管理] [社会学]

相关作者

作者 邓遂
作者 李丹黎
作者 张一波
作者 陈圆圆
作者 董东晓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书军
作者 张建梅
作者 张恩施
作者 彭劲松
作者 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