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

导  师: 朱立群

学科专业: C0206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外交学院

摘  要: 大国对国际安全负有主要责任,而且大国之间的安全利益竞逐,主要在地区层次展开。当大国之间的权力不对称程度,不足于一国完全控制和支配另一国时,如何达成多边安全机制以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那么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如何产生?如何进一步推动安全合作的制度化?这些就是本文集中探讨的核心研究问题。 本文受沟通行动理论的启发,认为国家是具有沟通能力的行为体。卡赞斯坦认为国家安全环境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制度的和社会的因素;制度和规范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还塑造国家对安全利益的判定。在以上两个假定的基础上,本文增加了第三个假定,即国家是沟通能力行为体。基于以上三个假定,利用沟通行动是重要的社会化机制这一社会学观点,本文提出假设认为,沟通对话有助于推动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化。本文选取了欧安会/欧安组织进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欧安会框架内关于建立信任措施等军控机制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观察和过程追踪,追踪结果印证了本文提出的安全合作制度化的解释模型。 本文从理论上推动了制度化安全合作的研究,对现有理论范式进行了有益的修正和补充。现实主义安全研究关注安全威胁的实力方面,忽视安全威胁的意图方面,本文认为在意图方面沟通对话可以推动安全合作的制度化,从而有效汇聚行为体预期,减少对于意图不确定性的顾虑。沟通对话作为社会化机制还补充解释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范式,即关于安全合作中社会信任如何产生的不足。语言的使用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使用本身还可以造就社会关系,产生社会信任。对于结构建构主义来说,本文对其线形的社会化机制也做出了有益的修正,认为社会规范和集体身份并不足以维护国际安全,关键是要通过沟通对话的进程,使规范和集体身份得以制度化,这就淡化了建构主义在安全研究中的理想色彩。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维护东亚地区的国际安全?如何把我国的新安全观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贯彻落实?这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可能难以就这些问题给出准确全面的回答。但是本文最大的政策意义,也许就在于为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地区层次的双边和多边安全对话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沟通对话 安全合作 制度化 建立信任措施 欧安会 欧安组织

分 类 号: [D814.1]

领  域: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

相关作者

作者 罗向阳
作者 杨颖
作者 朱怡婧
作者 荆琳
作者 程金生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广州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康秋实
作者 廖伟导
作者 廖芳
作者 张万坤
作者 张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