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研究:1978年方案到2007年方案

导  师: 马凤岐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汕头大学

摘  要: 自19 世纪末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开始,哈佛大学就从未停止过对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而最近一次的改革便是在2002 年开始,并最终在2007 年发表《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作为本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哈佛大学在现代大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对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也一直引领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本次2007 年的通识教育改革又一次让哈佛站在了世界的前端,而哈佛大学自1978 年核心课程的实施后为何又要进行改革,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哈佛大学本次的改革,哈佛大学在这次改革中又提出了或者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理念,改革的先进性与贡献又体现在那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概括梳理了哈佛大学前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情况,以了解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改革有着的历史传统。而在其后的1978 年改革中,哈佛大学建立了一套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的核心课程,以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1978 年的核心课程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课程数量的日益增多,加上领域划分标准的模糊,导致师生对课程要求与目标认识不清;在选课标准上排斥各系的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而教师忙于科研与社会活动,忽视了通识课程的教学,导致师生交流过少;由于实用主义的冲击以及把通识课程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设计,让通识教育不能再有效地抑制专业化趋势。这些都揭示了1978 年的核心课程设置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再是对通识教育实施最有利的设计了,而核心课程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造,并进一步促成了哈佛大学2007 年的通识教育改革。我们通过分析2007 年通识教育改革方案《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新的课程计划与1978 年核心课程相比,培养目标更为接近生活,课程领域与标准更为清晰明确,课程设置更为科学严密,更为重视教师与教学的作用,并允许符合要求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认学分,努力实现通识与专业融合,让学生选课拥有更多自主权,有效地克服了1978 年核心课程的弊端,更能满足21 世纪通识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从促成2007 年改革的背景原因分析,21 世纪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科技发展导致的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与实用主义的盛行,美国高教界改革浪潮的掀起,都是促成哈佛大学2007 年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因。在这次改革当中,哈佛大学体现出了对自由教育传统的传承与革新,强调自由教育对哈佛大学本科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又有所丰富与发展:注重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培养世界公民与学生实践能力;而哈佛大学与时俱进的改革意识,在改革中注重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意对当前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出积极回应,也在2007 年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 改革

分 类 号: [G64 N]

领  域: [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自然科学总论]

相关作者

作者 范正华
作者 高皇伟
作者 江琴
作者 田向东
作者 刘淑仪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高怡冰
作者 罗秋立
作者 范冬萍
作者 叶广宇
作者 陈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