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探求一种“中国式样”——近代中国建筑中民族风格的思维定势与设计实践(1900-1937)

导  师: 伍江

学科专业: H1301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  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和实施方案所引发的争论之中,建筑的“中国性”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则需要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西方建筑学思想传入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立三条发展线索来思考。 本文的论述从上述三条线索出发,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通过比较式样与来自西方的“style”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凸现中国近代建筑思想观念的独特性。 建筑思想观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的建筑作品或文本层面,而应把建筑师的具体设计实践和建筑话语都提升到思想层面来思考。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师在思考民族性问题时的思维定势的产生和影响,重新梳理中国近代民族式样的产生过程,并试图说明,在民族主义思想涌动的近代社会条件下,“中国式样”是随着民族意识的产生和源自西方的风格意识的影响在中国逐渐确立的。虽然这一过程并非仅仅是在建筑领域内,而是包含了服装、艺术、社会文化、国货运动和展览会等一系列的全方位行为,但是它对中国建筑现代化甚至直到今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成为制约建筑发展的桎梏。本文试图从观念层面揭示出影响了中国建筑师一个世纪的“式样-民族性”的思维定势,并通过剖析这种思维模式之下实践的复杂性,进而从中找到突破这种思维定势的可能路径。 在研究立场和观察视角方面,本文注意在近代具体的文化、社会语境中去评价建筑作品本身的合理性,并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设计思想的局限性,对历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抱以“理解的同情”,避免简单的理解历史是本文评价的基本立场;同时,本文在宏观的分析方法层面重视外来影响与本土要素相结合,特别突出本土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终把西方建筑历史发展的经验作为中国具体历史条件的参照,希望从中西建筑文化历史的联系和差异中对影响中国整个20世纪建筑历史的“中国式样”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分析。关键词:中国近代建筑,式样,风格,建筑的民族性,中国式样

分 类 号: [TU- TU2]

领  域: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刘华
作者 卢伟
作者 胡晓晶
作者 张治强
作者 王铁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勇
作者 张萌
作者 冯琼
作者 谢冠一
作者 刘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