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

导  师: 饶怀民

学科专业: F0107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 《教育与职业》杂志是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是近代中国宣传和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期刊,是职业教育界历史最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也为同期世界职业教育出版史所罕见的期刊。在1917-1949年32年时间里,黄炎培、陶行知、陆费逵、顾树森、蒋梦麟、江问渔、杨卫玉、钟道赞、邹韬奋、秦翰才、潘文安、王志莘、何清儒、郑文汉等一批知识精英,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平台,留下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智慧结晶和研究心得,以及大量的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社会潮流。该杂志始终遵循“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宣传、研究职业教育,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近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教育与职业》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考察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可以深化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近代职业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展报刊史的研究,可以为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提供历史借鉴。 本研究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阐述了《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解读了知识界的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揭示了《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总结了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征、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具体说来: 本文凡五章,外加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各部分要点简述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意义、概念、研究范围、研究资料、研究概况、框架结构与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本章主要对该杂志的缘起、宗旨、编辑和发行情况进行综述和评论。分析了杂志创办的背景,理清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刊物“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梳理了杂志的19位主编与众多的栏目情况,封面和版式设计的变化,以及50期专号的概况;阐述了杂志的发行方式、发行办法及发行量。 第二章,职业补习教育观。本章论述了知识界关于近代中国推广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职业补习教育的思考,如职业补习教育的优势与功效;设科与编制、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推广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理由和方式;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作用、实施以及针对伤残士兵的职业补习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历史作用:如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补习教育地位与价值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职补教不断走向制度化与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职业指导观。本章集中探讨了知识界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原则、功用、步骤、方法、问题、解决途径,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的职业指导等思考;并揭示职业指导理论的三个特点:所追求的目标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着眼于人的身心持续发展,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等特点。从而得出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也存在过分夸大职业指导作用和忽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结论。 第四章,女子职业教育观。本章以1930年为界把知识界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争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阐述了1920年代知识界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科类设置、教学方法、实施条件、特殊困难等观点,并分析了女子职业教育向家事教育过渡的动因;其次,从1930年代家事教育的演变与阻力入手,论述了知识界关于家事教育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功用,家事教育的目标与方针,课程设置,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思想,从中可解读出《教育与职业》杂志在女子职业教育观上日趋保守与偏狭的倾向。 第五章,《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本章以《教育与职业》中发表的文章为依据,分析了杂志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该杂志是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登陆中国的“专业码头”,是职业教育思潮发展的“最佳论坛”,是职业教育机构交流成果的“重要平台”。 结语。在前面章节对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民国时期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点、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

关 键 词: 知识界 职业教育观 教育与职业 历史地位

分 类 号: [K26 G239.296]

领  域: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蒋宝麟
作者 施蛰存
作者 刘勇
作者 娄林
作者 乔溪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机构 广州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徐佳宁
作者 曾彧
作者 杨卫华
作者 欧阳娟
作者 武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