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经济增长视野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

导  师: 李齐云

学科专业: B0203

授予学位: 博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

摘  要: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关注经济增长问题,从亚当.斯密的时代起,他们就不断地在研究这一主题,经济增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这对经济学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理性预期论”而获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当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与其他转型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或不断的政治动荡中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很多经济学家都曾纷纷预言,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高速增长对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以期为其他转型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推动更深入的改革从而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便成为许多经济学者研究的主题。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研究,学者们最初都集中在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在企业中引入物质激励的企业制度改革、价格双轨制、引进技术和鼓励出口这些方面,而忽视了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的财政分权改革,应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财政分配领域的改革开始的,无论这一改革最初的动力源自财政压力还是政府领导的卓越远见,财政分权改革都无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政策推动力之一,其影响显著而深远。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兴起,人们才逐渐开始关注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中的作用,关于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也开始多了起来,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系统研究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现有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大都是通过将各级政府支出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分析得到财政分权度的不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这种简化的模型中可以得到较好的结论,可以明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但是却忽略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并不仅仅是直接影响,还存在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即财政分权会通过影响那些对经济增长具有效应的因素而作用于经济增长,而这在转型经济体中,可能显得更加关键,忽视财政分权的间接效应可能会导致对中国财政分权效应的不恰当评价。 经济学的要义就在于权衡,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政府追求的目标总是多重的,当前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地区、城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统筹发展,但是,在现有政府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的考核机制下,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因此,本文将财政分权的研究从经济增长拓展到其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领域,既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也考察财政分权对其他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的影响,从而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这些要素包括市场分割、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效率,毫无疑问这些都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分权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财政分权的存在,不存在多级政府,地方政府仅是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不会产生市场分割,因为地方政府并不能从市场分割中得到好处,也不会存在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因为中央政府将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自然也不会存在地方政府竞争,改善政府财政效率的企图了。 本文共分九章,具体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言。简单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全文的结构。 第二章,中国财政分权演进介绍,重点介绍1994年分税制改革,包括分税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不仅介绍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内容,还介绍了省以下财政分权改革的内容。本章还对近年来各省纷纷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省以下财政支出责任细分改革进行了简要描述。 第三章,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框架分析。本章主要回顾了现有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观点,既包括支持财政分权的观点,也包括应对财政分权采取谨慎态度的观点。介绍了现存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包括内生增长模型、扩展索洛或新古典增长模型、两部门结构增长模型和政府行为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模型,体现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第四章,本章分别采用普通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省级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1)省级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影响方向和程度依赖于采取何种财政分权指标;(2)省级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3)省级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会随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市场化程度、财政纪律和秩序改变程度以及财政分权度自身的提高而显著不同;(4)并且不同的财政分权度下,物质资本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改变。 第五章,在第四章研究基础上,本章将财政分权层级扩展到省以下,检验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1)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给率分权则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2)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东部和西部地区财政自给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中部地区财政自给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这表明,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应该谨慎,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分权政策。(3)通过采用门限面板模型发现,同省级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样,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门限效应,处于不同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下,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六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基础上,本章将财政分权拓展到地区级,分别采用线性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二次型非线性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地区级财政分权对地区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1)总体上,地级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财政收入分权和自给率分权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地级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简单二次型非线性关系,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自给率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二次型非线性关系并不显著。(3)地级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处于不同的分权水平区间时以及地区间工业化程度发展速度不同时,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4)不同维度的财政分权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是造成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应该注意这种复杂性,而不能仅从实证结果来武断下结论。 第七章,本章利用相对价格方差方法测算了全国除海南、重庆和西藏以外的378对省市1985-2005年间的商品市场分割度,发现,各省际对市场分割在经历了短期的波动放大之后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中国各省之间商品市场整合程度正不断提高,正向一体化进程推进。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测算了各省和全国历年平均市场分割度,在经历了1995年以前的波动式放大之后,1995年之后全国和各省的市场整合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市场正走向一体化。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尤其是收入分权加剧了市场分割程度,阻碍了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利用测算得到的市场分割数据集,分别采用普通回归计量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当期市场分割对当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同时对下一期经济增长也有负向影响,并且在不同分位数分布下,其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间接检验了财政分权会通过加剧市场分割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负向影响,但是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综合效应的符号很难简单界定。 第八章,本章描述了1997以来中国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均等化现状,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产出以及均等化的影响,发现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指标和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指标会得到不一致的结论,而且差异性较大。 第九章,本章利用dea方法,分别从预算内外总支出--产出组合、预算内、外支出--产出组合和收入--产出组合测度了地方政府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文在已有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2、本文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既研究了省级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还研究了省以下综合财政分权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利用地区级数据,研究了地区级财政分权对地区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3、本文不仅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影响,还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并且采用门限面板模型,从多角度证明了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 4、本文还根据制度共识性理论,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受其他制度,主要是市场制度和财政纪律制度的约束;同时检验了,不同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是否会受其他财政分权维度的制约。 5、本文第一次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公共卫生服务差异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规范财政分权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 键 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 市场分割 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

分 类 号: [F812.2 F127]

领  域: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

相关作者

作者 刘锦
作者 董建新
作者 邓可斌
作者 徐晓芳
作者 吴非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廖刚
作者 张为
作者 张丽丽
作者 张丽娟
作者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