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师: 吴燕燕
学科专业: H3201
授予学位: 硕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东海洋大学
摘 要: 本文以广东省优势大宗养殖水产品——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微生物检测、生物梅里埃微生物鉴定系统与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广东省罗非鱼体及养殖环境中的常见致病菌种类及其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鱼体及养殖环境中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其在罗非鱼体内的感染和消退过程及致病菌数量、养殖水ph、盐度、温度对其感染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感染阶段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来探讨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与致病菌感染罗非鱼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广东省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致病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致泻大肠埃希菌是广东省罗非鱼养殖环境及鱼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四季均有检出,检出率在22—100%不等:其次是嗜水气单胞菌(养殖环境中检出率达83—89%,鱼体中达44—67%,常见于春夏季节)和沙门氏菌(养殖环境中检出率达33—39%,鱼体中达44—52%,常见于春秋季节);另外还有假单胞菌、阴沟肠肝菌(或阪崎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深红沙雷菌、浅黄金色单胞菌等也是罗非鱼养殖环境及鱼体中的常见致病菌。致病菌检出种类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其次是秋季、春季和冬季。 2.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感染及影响研究:当养殖水中沙门氏菌的数量≤200cfu/ml时,罗非鱼几乎不被其污染,随着菌量的增多,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感染几率增大,感染时间延长。稳定的ph养殖水环境中,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感染速度加快,感染几率增大,但感染时间有所缩短;养殖水盐度在1—5‰之间时,沙门氏菌感染罗非鱼的速度加快,感染几率增大,当盐度增大到10‰时,可抑制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感染,大大缩短其污染鱼体的时间;在温度较高(30℃)的养殖水中,沙门氏菌对罗非鱼的感染时间相对较短。沙门氏菌侵入鱼体内部,可激活鱼体的非特异免疫系统,使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随着感染过程的结束,溶菌酶活力又回降到原来水平值。 3.嗜水气单胞菌对罗非鱼的感染及影响研究: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条件致病菌,当环境中该菌的数量≥15cfu/ml时,便可在短时间内(3h)使环境中的罗非鱼体完全感染,该致病菌对鱼体的感染时间随着菌量的增多延长不显著;在稳定的ph养殖环境中,嗜水气单胞菌对罗非鱼肠道的感染几率降低,感染时间缩短,以养殖水ph在7.5和8.0时为最佳,可使罗非鱼体表及水体中的该致病菌提前消退;养殖水的盐度在1‰、5‰、10‰之间变化时,对嗜水气单胞菌污染整个鱼体的时间影响较小,主要干扰肠道中及水体中该致病菌的消退,盐度达10‰时,该致病菌污染肠道及水体的时间显著缩短(肠道/96h,水体/168h);相比较而言,养殖水温度较高(30℃)时可显著减缓肠道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速度,并降低其感染几率,同时缩短嗜水气单胞菌在肠道中的存在时间。在感染初期,罗非鱼可通过提升血清中溶菌酶的活力等来抵御和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的入侵,说明罗非鱼体自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具备一定免疫力,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罗非鱼血清中的最终溶菌酶活力趋于原来水平,说明该菌的感染未对罗非鱼免疫系统产生不可逆影响。 4.香港海鸥型菌对罗非鱼的感染及影响研究:香港海鸥型菌对罗非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在罗非鱼体及水体中存在较长时间,不易消退,且致病菌的数量越多,存在的时间越长;在ph稳定的养殖水环境中,香港海鸥型菌延迟对罗非鱼的感染,以养殖水ph为7.5和8.0时为最佳,显著缩短香港海鸥型菌对罗非鱼的感染时间;养殖水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盐度愈低(1‰),鱼体及水体中的香港海鸥型菌愈容易消退,且消退迅速;养殖水盐度愈高(5—10‰),香港海鸥型菌在在罗非鱼体内及水体中存在的时间愈长。养殖水的温度在25—30℃之间时,对香港海鸥型菌感染罗非鱼影响不显著。香港海鸥型菌作为淡水鱼类中的一种新型致病菌,罗非鱼对其异常敏感,一旦该致病菌侵入鱼体,即显著激活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
关 键 词: 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 嗜水气单胞菌 香港海鸥型菌 微生物检测 体内感染
分 类 号: [S965.125 TS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