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 处: 《城市建筑》 2009年第12期
摘 要: 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之间,似乎永远存在着一种门槛,这也是教育界与实践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抱怨之声高于和谐之音。依我看来,争论双方均存在自身的问题。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国,看到上海一派城市建设的景象,与美国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回到校园,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生教育似乎仍保持着原有的节奏,而最不可理解的是,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正在花大量时间潜心地研究学问,需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撰写论文。回顾近15年来国内建筑教育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很多建筑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亦渗入到社会建筑实践的洪流中,建筑学专业评估委的成员亦借鉴美国建筑教育评估组织构架,其中一半成员来自教育界,一半成员来自实践界。在近期评估中,两届的融合与沟通大于抱怨与争执,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在中国教育中,教师的流通性一直是个难解的结,同时校际之间的流通、教育界与企业界的流通始终是一个难点,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讲,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开放度不足,从而缺少系统化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门槛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未能降下来,或者说透明度不高。在这次论坛中,我们邀请来自教育界执教的有近30年教学经验的资深工作者,他们凭借对建筑教育的深切领悟以及对建筑实践的深刻体验,从不同视角论述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关系。李保峰教授强调建筑学是实践性的专业,分析了教学现实与建构现实间的脱节会导致教育目标的偏差。建筑学与医学、游泳一样,仅有理论和只会画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体验现场,领悟建构内涵,才能把握建筑的真谛。王鲁民教授通过其对建筑教育过程的观察与分析,指出建筑教育主体对视觉感受、美学品味的强调,将建筑的物质化行为支撑体系进行边缘化处理,指出两者之间的裂隙,这是系统性的教学思考。这种模式在欧美与日本的一些建筑院校中已是成熟的教学体系,也许也是我们建筑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的对象。赵辰教授在历时性地回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后,指出中国建筑教育泰斗式人物均很重视建筑实践,建筑学的学术规律与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分不开的,作者虽未明说,但我隐约感受到现有教育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建筑教育中谈纲领性的改革似乎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落实到实施层面还存在很多瓶颈。王竹教授在浙江大学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的浪潮下,对建筑教育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培养行业领袖的目标空位进行了展望,确立了培养体系框架,在我看来,建筑与执业的关系不仅是强调实践性、填补裂隙,更需多元发展,如果浙江大学的培养模式能培养出未来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未尝不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门槛是一个很有哲理的语汇,在建筑领域中特指两个界域之间的状态,当事物向更高状态发展时,门槛的消失将促进成功的融合。客座主编:孔宇航
关 键 词: 建筑教育 建筑学教育 建筑院校 美国建筑 研究生教育 教育评估 教育工作者 教育系统 未来建筑 教学现实
分 类 号: [TU]
领 域: [建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