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论中观—唯识演进的语言哲学意义

作  者: ;

机构地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  处: 《现代哲学》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摘  要: 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关 键 词: 中观 唯识 阿赖耶 觉性

领  域: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谭苑芳
作者 宋海冰
作者 冯曼
作者 罗予还
作者 侯宗肇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