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Shame and Indignation:In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ical Ethics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现象学研究所

出  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摘  要: 关于羞感及其与道德之关联的思考,在中外思想史上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似乎从未有人考虑过建立“羞恶伦理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对羞耻、身体与道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以及近年来对道德意识三个来源问题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来进行这样一个尝试:确定羞感中的天性因素,以此从自然主义伦理学或本性伦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道德奠基。这种观察与分析所达致的结论是:其一,人的本性中显然包含着天生的羞愧能力;其二,羞愧中也包含后天的纳入因素;其三,“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构成内在道德意识的两个重要来源,前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实能,后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潜能。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sur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nature in shame, so that mo- rality can be based on the naturalist ethics or natural ethics.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s that it is a natural tendency for human to feel shameful. Second, factors learned are found in shame. Third, "sense of compassion" and "sense of shame and indignation" are two major sources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former relates itself to the real moral ability, and the latter to the potential moral ability.

关 键 词: 羞恶 伦理 现象学 道德基础

领  域: [哲学宗教]

相关作者

作者 徐法超
作者 范碧鸿
作者 徐文俊
作者 黄艳春
作者 张运松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玉普
作者 张蕾蕾
作者 张馨文
作者 徐敏
作者 施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