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 处: 《广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153-159,共7页
摘 要: 在鲁迅和现象学这里,对个体存在和世界的本真性的恢复,是他们哲学和作品意义建构的共同基石。存在与虚无,有与无,经验与超验的二维相生是他们哲学思想和作品意义之所以能生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在《野草》中,鲁迅从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的二维相生结构出发,以一种逆向性的思维对传统的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否定,从而在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等各自代表的意义框架结构的相互矛盾、相互抗衡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实现了《野草》意义的扩充。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到纯粹的、绝对的意识中去。而鲁迅对这种思维的质疑则是建构在一种对现实的反作用与批判的基础之上。
领 域: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