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VILLAGE” AND FEASIBLE MODE

作  者: ; ;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出  处: 《城市规划》 2005年第7期9-13,56,共6页

摘  要: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通过“城中村”和贫民窟的比较研究发现,“城中村”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这不同于以非法、无序、暂时性、社会职能缺失为基本特征的贫民窟,因而不能够采取类似于处理贫民窟的改造模式。城市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在此基础上,“自我原位塑造”,即“在原有区位上由村民或村集体改造自身(但以留存乃至扩大出租屋经济为前提)”是目前的可行性模式。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rface mean- ing and the essence of urban village. It finds that ur- ban villages have evolved into low-income communi- ties of migrant population by providing housings with very low rent, and the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only focusing on villagers’ benefits proved wro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lums in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merican, urban villages are socio-economic systems with order, self-organization similar with the “work units” in Socialist China. So the mode of deal- ing with slums could not be used for urban villages. It argues that the purpose of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 tion dominated by city government is not to take advantage of location of the village but to provide more comfortable housing for migrant population with low incom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de of self- transformation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would be feasible.

关 键 词: 城中村 存续 转型 可行性模式

领  域: [建筑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李斯哲
作者 高权
作者 蓝宇蕴
作者 梁俊华
作者 张天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暨南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勇
作者 张萌
作者 冯琼
作者 谢冠一
作者 刘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