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了解之同情”与“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角度看两种中国思想史观
Comprehending Sympathetically and Inheriting Abstractly——Inspect two Concep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

作  者: ;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出  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2-30,共9页

摘  要: 陈寅恪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冯友兰则强调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区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进而完成"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前者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对作者意图的还原;后者则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在于发掘文本本身的真理性内涵。前一种看法是中国解释传统中"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并与西方认识论的解释学有相近的旨趣;后一种看法则基于回应学术现代性的考虑,与西方本体论解释学有相通之处。 Chen Yinque considers that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should be based on comprehending the object sympathetically, while Feng Youlan emphasizes the proposit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material meaning and the abstract meaning.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 The former thinks th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is restruct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 the latter considers th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bases on opening ou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text. The former opinion is the modern form of one tradition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 that is called 'understand the man, understand his time', and approximates to epistemological Hermeneutic; the latter opinion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responding to the academic modernity, which can communicate with ontological Hermeneutic.

关 键 词: 解释学 中国思想 继承 同情 史观 知人论世 抽象意义 具体意义 古代哲学 作者意图 理性内涵 现代形态 思想史 陈寅恪 冯友兰 认识论 现代性 本体论 西方 旨趣 相近

领  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相关作者

作者 孙占卿
作者 徐长福
作者 郭智勇
作者 胡光磊
作者 周晓娴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张婉春
作者 张媚
作者 张碧月
作者 张良有
作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