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出 处: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年第1期55-69,共15页
摘 要: 城中村是我国转型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空间现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主体出现多样化的倾向。在财政分权下,城市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成为城市化的微观主体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由于城乡土地产权结构产生的"土地租金剩余",城市政府具有成本最小化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激励。由此,城市获得低成本的扩展,同时,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土地非农收益权利。留用地政策就是这两种激励的结果,城中村的经济和空间形态也随之形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实际上承担了被征地农民的公共利益和收入保障的责任,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延续,在最大限度获取"土地租金剩余"的情况下,城中村出现了类似西方贫民窟的"城市问题",也不具有外部改造的动力,自我更新可能是改造的出路。
领 域: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