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本站公告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中心 > 文献详情
文献详细Journal detailed

浅谈意识流表现手法与传统心理描写的区别

作  者: ;

机构地区: 山西大学

出  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94-96,32,共4页

摘  要: 本世纪初,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坛上异军突起,经久不衰,其主要特点就是侧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有法国作家爱杜华·杜夏丹的《斫却月桂树》(1887)和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1928);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罗维夫人》(1925);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狂怒》(1929)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1932)以及当代女作家乔·卡·欧茨的《海滨姑娘》(1974)、《29条臆想》(1979)等。然而,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并非始于意识流小说。远的不提,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不乏其例。19世纪后期的一些俄国作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剖析,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问题在于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大相径庭。本文试图将这两种心理描写进行对比,就其不同之处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 心理描写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手法 文学作品 意识流作品 詹姆斯 乔伊斯 威廉 福克纳 尤利西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女作家

领  域: [社会学]

相关作者

作者 李维屏
作者 宋启安
作者 梁融融
作者 王友贵
作者 吴满华

相关机构对象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机构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机构 中山大学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领域作者

作者 刘敏
作者 赵宇峰
作者 马卫红
作者 黄斌欢
作者 唐咏